【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奥托内:危难时刻,公众需要文化
  作者:奥托内(Ernesto Ottone)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4-11 | 点击数:4762
 

   与许多危机一样,新冠病毒疫情凸显了人民和社区对文化的需求。在这个数十亿人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时期,文化将我们团结在一起。在这个令人焦虑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文化提供了慰藉、鼓舞和希望。然而,虽然文化对于我们度过危机至关重要,但是文化本身也在受到冲击。许多艺术家和创作者——尤其是自由职业者——已经无法维持生计,更无法创作新的艺术作品。大大小小的文化机构每天损失数百万元的收入。在全世界努力应对新冠肺炎的直接危害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措施,在短期和长期内支持艺术家和文化获取。

       作者:奥托内(Ernesto Ottone,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

  一、文化:增强社会韧性的公益事业

  今天,我们面临着本世纪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新冠肺炎,还有更多的人被感染。全世界数十亿人被限制出行。那些不能在家办公的人——医生、护士、急救人员、在超市和药店等基本服务行业工作的人以及环卫工人——每天都在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我们的安全和健康。面对这一全球大流行病,即使是最富裕的国家的医疗系统也不堪重负。在这场卫生危机结束之后,新冠肺炎的经济、社会和心理影响还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与许多危机一样,新冠病毒疫情凸显了人民和社区对文化的需求。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看到了世界著名艺术家和音乐家义务为邻居和数百万网民表演的鼓舞人心的视频。许多人发挥他们的艺术才华以传播关于新冠病毒的重要信息,比如正确的洗手方式和保持社交距离的必要性。我们看到,许多社区的居民尽管在家隔离,也聚集在窗前和阳台上一起唱歌、演奏音乐、跳舞甚至放映电影。一些对公众关闭的博物馆、歌剧院、音乐厅和其他文化机构慷慨地提供了免费的线上参观和演出。图书馆和电影资料馆也向公众开放了他们的藏品。教科文组织正在鼓励世界遗产地仿效这一做法。教科文组织的“欧洲世界遗产之旅”等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足不出户探索世界遗产的机会。
       在这个数十亿人在空间上彼此分离的时期,文化将我们团结在一起,让我们保持联系,缩短了我们的距离。在这个令人焦虑和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文化提供了慰藉、鼓舞和希望。

  二、文化同样面临危机

  然而,虽然文化对于我们度过危机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文化本身也在受到冲击。许多艺术家和创作者——尤其是自由职业者——已经无法维持生计,更无法创作新的艺术作品。大大小小的文化机构每天损失数百万元的收入。许多世界遗产地已经关闭,这也将对生活在其中及其周围的社区产生社会和经济影响。新冠肺炎已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断,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仪式、习俗和典礼,对世界各地社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最近发生在萨格勒布的地震表明,文化遗产在自然灾害和其他威胁面前依然十分脆弱,而新冠肺炎疫情使应急响应更加困难。
       此外,全世界仍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无法通过数字手段获取文化。根据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的数据,发达国家86%的人口能够上网,而发展中国家只有47%的人口能够上网。国际电信联盟和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宽带促进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其《2019年宽带状况报告》中明确指出,低收入国家共有43.5%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连通性差阻碍了他们上网,而中高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4.6%和25%。在上网方面仍然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数据,拥有智能手机并能上网的女性比男性少2700万人。2019年,教科文组织与EQUALS全球伙伴关系共同发表了一份题为《如果我能,我会脸红》的文件。该文件指出,目前女性具备数字素养的可能性比男性低4倍。

  三、采取行动支持艺术家并扩大文化获取

  在全世界努力应对新冠肺炎的直接危害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采取措施,在短期和长期内支持艺术家和文化获取。
       我们需要努力确保文化对全民开放,确保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繁荣发展,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如果要确保没有互联网连接的社区——包括土著人民——也能获取文化,那么我们就必须使用替代工具,例如社区电台。我们需要鼓励各国确保艺术家能够参与全球市场,并确保他们的工作得到公平报酬。五分之一的文化从业者属于兼职,而且往往是合同制的、间歇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反思艺术家的劳工和社会保护框架,将艺术家独特的工作方式纳入考虑。无论是平时还是在危机时刻,我们都需要确保艺术家和创作者的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这包括他们的表达自由权和免受审查的权利。
       教科文组织致力于在这一自我隔离和限制出行的时期扩大文化获取。我们已经发起了题为#分享文化#的社交媒体活动,以鼓励全世界人民在网上彼此分享他们的文化和创意。我们还在进一步加强扩大文化获取和支持艺术家保护的努力,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文化面临的危机。
现在,人民对文化的需求空前强烈。文化使我们坚韧。它带给我们希望。它提醒着我们,我们并不孤独。因此,无论是在此次危机期间还是危机之后,教科文组织都将尽全力支持文化,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赋能艺术家和创作者。我们希望你与我们一同努力,以你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持你社区的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UNESCO
【本文责编:张敏】

上一条: · 王晓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利用中的地方文化精英
下一条: ·古道尔、阿祖莱:“对自然的侵害正在加剧健康危机”
   相关链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文化遗产》:2023年第5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