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萧放: 春节回家,我们的文化物候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20-01-12 | 点击数:4911
 

   我曾经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过一本《春节》,在该书的题记上说:“春节是我们民族天幕上的一盏明灯,它光明而温暖”。春节对于我们来说,是民族情感之结,是扫清冬霾的温暖之光。

  春节回家不需要理由,就像立春时节,田鼠要从地洞钻出一样,为的是感受春天的温暖。春节对于国人来说,也是一种文化物候,我们循时而动。春节回家是我们的文化天性。当然天性的养成有着漫长的文化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是养成我们依恋家园的温床。农业定居式的生活,让我们的先辈世代聚族而居,生死相依,生前族居,死后族葬。紧密而秩序的生活,让我们有了发达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文化,形成了以祖先祭祀与家人相互恩爱的人伦传统。


  传统的岁时祭祀是有时间性的,清明、重阳、冬至和大年,是一年四季的祭祀时间。岁末年初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冬春之交,人们通过虔诚地祭祀沟通安身立命的天地自然,礼敬赐予子孙生命的祖先,以获取新的年度周期的生命力量。我们从周代岁末迎新时节祭祀祖先的腊祭,到当代年夜饭接祖先回家过年,我们切身地感受到历史传承的力量。记得我们小时候,年饭前父亲带着我们弟兄,提着香纸祭品,上坟磕头祭祀,后来是我带着孩子去给我亡故的父母磕头祭拜,我们的家祭方式就这样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这就是我们春节回家的重要理由。

  当代社会,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因工作、学习与生活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家乡成为故乡。由于传统的巨大惯性,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漂泊感,人们并没有安心于求生活的他乡,反而因为时空的距离与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更加思念家乡、亲近祖先。人们利用春节长假时间作为最佳回归时机。年前年后春运的潮起潮落,是20世纪后期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上演的文化活剧。年前回家的人流从大中城市如放射状流向乡村,一向承担巨大人口负荷的热点城市因为春节而获得难得的轻松,对于回乡的人来说,也是一年难得的情绪与精神歇息的良机。在家乡,人们与亲人团聚,沐浴亲情;在故里,人们祭拜祖先,慎终追远,牢固根脉意识。家乡的山水、家乡的父老妻儿,以及亡故的先人都是游子思归的情感所系。回家祭祖与团聚是春节的精神动力。“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春节回家是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当然,当代中国春节民俗也开始出现新的趋向,一部分国人借春节假期去国外旅游,旅游过年虽然不是传统,但它是当代人的一种选择,可能他们提前祭拜了先人,可能他们虽然没有外在的祭拜仪式,但心中已经诵念,可能他们是家人携手同游,只是将团聚的空间换到了国外,也可能他们在异国他乡更能体会祖国的春节美好。

  春节是传统的,更是当代的,我们如何认识当代生活中的传统,如何理解传统在当代生活中的传承变化,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时代,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把握民族文化的现代走向,如何面对春节期间出现的非传统的新节俗,甚至反传统的多元选择,需要我们国人积极地思考与包容理解。

  中华文化是一条流动的大河,虽然源远流长,但不同的河段会有各自的溪流汇入,它们保障了大河的持续奔流。我们的春节应该保留传统的人伦精神核心,同时因应时代,保持开放的姿态,让民族文化的长河更加波澜壮阔。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文艺报1949”2019-02-02

【本文责编:梁春婵】

上一条: ·原来除了中国,这些地方春节也是法定假日!
下一条: ·詹石窗:春节礼俗及其文化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