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周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文坡实践
  作者:周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11-16 | 点击数:8009
 
  [摘要]文坡村作为侗锦织造技艺的主要传承区域,通过增权、授业、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办法,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的良性道路。在其实践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价值重构、对多方力量的协调、对非遗特点的坚守,下一步需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来保障这些实践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创新

  “乡村振兴不能千村一面,要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注]在历史的积淀下,我国许多乡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价值,为村民提供致富渠道,适应乡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些学者的共识。[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通过非遗项目的价值重构,实现其造血功能?如何调动民众的积极性,避免传承人群的失语现象?如何协调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的关系?如何在产业发展之余,推进乡村治理和文化重启?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工作的开展将是大有裨益的。以下仅以通道县文坡村的实践为例,呈现一个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地方经验。
  通道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湘、桂、黔三省(区)交界之地。因为地处偏远、山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该县至今仍为国家级贫困县。不过也正是由于与外界的流通相对较少,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得以保存,其中的侗锦织造技艺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坡村地处通道县牙屯堡镇西北部,是侗锦织造技艺的主要传承区域之一,在2016年的合乡并镇中,由枫香、元现、八毫、树团、绞坪五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目前,全村总面积33159亩,其中林地面积25942亩,耕地面积3802亩,总人口3178人,设28个村民小组,共758户,拥有正式党员110名。从2011年开始,村民在能人的带动下,借助政府政策、资金的支持,大力发展村内产业,同时注重机制创新,努力寻求合作关系,走出了颇具特色的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之路,其实践经验可以总结为增权、授业、协同、创新四个要点。
  一、增权:由传承人引领当地乡村振兴
  新乡贤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注]但是,乡贤功能多聚焦于单一的资金捐助,在激活村庄闲置资源、激发村民自动力、激励集体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甚微,农村缺乏能够凝聚人心、整合人力、聚合智慧的新乡贤力量。[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往往是村里的能人,不仅身怀长技而且对本土文化有丰富的感情,应当成为乡村振兴中新乡贤培育的重要对象。这样既有利于扩大非遗的影响力,也有利于本土特色文化的重塑和民众文化自觉的形成。
  粟田梅是土生土长的文坡村人,从小就在母亲和村寨老人的指导下学习纺纱织锦,熟练掌握了侗锦织造技艺。2008年她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她当选枫香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枫香村人均纯收入仅500余元,是典型的贫困村。担任村支书以后,她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呼吁加大对侗锦织造技艺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召开村党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劝说村民重拾侗锦制作技艺。在她的带领下,2016年枫香村村民人均收入增长到3500元。枫香村及周边的四个村合并成为文坡村之后,粟田梅又被推选为文坡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她带领村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继续传承和发展侗锦织造技艺,二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推进脱贫攻坚。2017年文坡村作为全县“村企合一”的试点,组建了通道锦绣文坡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村支书粟田梅兼任董事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刘晓春 冷剑波]“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条: ·[宋俊华 倪诗云]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
   相关链接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
·[张玮]布上青花:低调的奢华·[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大型民俗实践(活动)主体及动力现状调查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汪德生]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祠堂文化的思考
·[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彭佳琪 王晓涛]非遗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
·[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卢锐]析毫剖厘:家庭民俗学视野下的“云阳面业”家庭成员的自我民族志·[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
·[鞠熙]口头传统类非遗资源基础研究报告·[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