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晓]中国城市艺术节研究反思与展望
  作者:刘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5 | 点击数:5945
 

摘要:城市艺术节,是各地政府导向下地方民俗事象、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有辅助地方和谐治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文化艺术发展与交流等功能。至今,中国各地举办艺术节至少已有30余年历史,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艺术节在学术研究领域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借鉴场域理论研究城市艺术节,将有利于建构城市艺术节理论研究视角,同时也可推动场域理论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的运用。

关键词:城市;艺术节;场域理论;反思;展望


  在全球范围内,作为艺术与节日彻底整合的城市艺术节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据现有材料可知,1947年英国开始举办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综合艺术节,享有“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和活力的艺术节”之美誉。①据统计,世界各地已记录在案的成规模的艺术节就有100余个,如南非国家艺术节、新加坡国际艺术节、柏林艺术节、贝多芬国际音乐节、慕尼黑歌剧节、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等等,这使得艺术节的举办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国际性事件。在世界范围内,艺术节因具有促进地方文化艺术发展、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树立地方文化艺术形象等功能,而被积极地纳入到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战略中。更重要的是,艺术节作为一种较新的现代节日形式和社会组织方式,还可以通过对文化艺术的组织和表达充分发挥汇聚资本和人群、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建构新型社会关系、发展产业经济、建构文化话语权等现实功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②举办城市艺术节就是弘扬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它不但可以促进多元文化艺术交流,而且还可以在社会大环境内起到很好的精神指引作用。

  在我国,城市艺术节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尤其是近30年来,各种艺术节层出不穷,在规模和数量上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汇集了大量国内外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力,如中国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乌镇戏剧节、草莓音乐节、香港艺术节、台湾小戏节,等等。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各种城市艺术节对于现实社会生活所应当发挥的功能性作用还未被全面地激发出来,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相对成熟的艺术节联动体系。这种尴尬的局面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城市艺术节在学术研究方面薄弱的现状有关。就笔者所见,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多产生于本世纪初的10余年间,其中学理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偏少,以至于城市艺术节在专业理论指导方面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而学术研究却满足不了其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城市艺术节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加强相关研究理论的思考。

  一、我国城市艺术节的研究现状

  目前为止,有关我国城市艺术节的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一)关于艺术节节事的研究

  这类研究将艺术节纳入到城市事件的范畴里进行解构,包括关于艺术节策划、市场与管理相关的研究。这与艺术节(Arts Festivals)和节日(Festivals)已被国际节日与事件联合会同时归入事件(Event)大类这一划分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导致很多研究者在节事研究领域中展开探索。例如,张超以上海国际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为典型案例,从它们的历史发展脉络、运营策划模式和结构特征入手,深入探讨了塑造艺术节的可持续整合路径。作者认为,在满足商业利益和艺术追求双赢的前提下,艺术节的沟通形式应以人为本,提倡将城市空间内公众的现场沟通与多样的深度沟通形式相结合,使城市公共品牌在共同价值观的统领下得到推广与塑造。(1)李杰将风险评估理论引入社会活动的风险评估中,对包括城市艺术节在内的各类大型活动的主要风险分类、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2)张雪妍以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为研究对象,关注两节的运作模式特征,在宣传推广、组织管理、节目设计、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3)为了找寻艺术产品更优质的营销策略,窦飞采用4P(Promotion、Product、Place、Price)理论体系,从艺术节的战略角度出发,阐释了艺术节在组织中需要具备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并对将来艺术节的定位、筹划原则以及具体的筹办方法进行了讨论。(4)此外,俞百鸣对上海国际艺术节在营销推广方面的特点和积累下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性分析。(5)宗晓莲、戴光全以中国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为例,从文化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节本身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即通过举办艺术节,可以在短时间内为举办地赢得良好的口碑和“爆发性”的形象提升。(6)徐一文以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资源开发模式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艺术节赞助商的赞助动机、影响因子、赞助行为等等,为促进艺术节中各艺术组织与赞助商之间的充分互动建言献策。(7)此类对节事进行分析的成果在城市艺术节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二)关于艺术节的艺术审美研究

  这类研究抓住作为节日的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讨论了艺术节中的艺术的现代性等问题。例如,雷文彪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为例,讨论了艺术节促进形成公众对民歌艺术的审美现代性认同。(8)王杰认为,南宁民歌艺术节这一大众文化个案,打破了西方审美现代性的神话,呈现出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文化传统展示、地方文化身份塑造、族群与社区认同维系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共生互动关系。(9)

  (三)有关艺术节对文化传承与发展作用的研究

  这类研究以时间为轴,旨在厘清艺术节发展脉络,探索艺术节举办的发展前景。梁晶晶、陈路芳对广西主要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特点、各地举办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的效果、不足进行了评估,并就今后如何做大做强广西的特色节庆产业提出了建议。(10)岑学贵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从传统民歌的当代表达、民歌节市场运作、民歌节与文化创新几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南宁民歌艺术节对于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11)董天然从艺术节的沿革历史、社会作用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出发,对艺术节作为现代人类文化活动样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做出了分析论证。(12)

  (四)讨论城市文化与艺术节的互惠关系研究

  这类研究将艺术节视为城市文化的集中化表征。例如,梁娅青以北京国际音乐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为研究对象,在对两节的历史性材料的对比研究中,探索城市文化发展的路径。(13)周正兵从内部文化氛围及其外部国际化形象的角度出发,就艺术节对城市形象建构发挥的作用展开讨论。(14)陈圣来,通过详细阐述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发展历史与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展示国外艺术节的生动案例,使案例与理论紧密结合,向读者展示了全球范围内当代艺术节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多元处境。(15)此外,他还论述了艺术节的定义、历史起源、发展历程、运作机制以及市场扩展等问题,并列举了国外艺术节的典型案例。(16)

  (五)主办方或课题组对艺术节材料的汇编及实证研究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基金会编委会编辑出版的《节日节拍——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故事》一书,收录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相关策划内容、前期准备工作介绍、举办音乐节过程中的小故事等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一个音乐节案例。(17)此外,蒋昌忠、杜建国对第一至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办节模式和运作机制进行了总结,特别是对在湖北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国家艺术节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18)徐向红、傅才武对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该届艺术节的特色与创新。此外,作者还将此界艺术节与前九届艺术节作了对比分析。(19)这类研究,为中国城市艺术节理论研究的完全展开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学界对艺术节节庆活动(Festivals)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主要以资讯报道与评论、陈述现状与社会调查为主,而理论研究成果少、学理性分析不足,致使学术理论研究不能跟上城市艺术节发展的速度。城市艺术节亟需更多、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另外,目前我国对于艺术节的研究成果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艺术节往往被视为城市本位下的象征性资本或功能附属品,没有得到正面而直接的重视和对待。所以,对于艺术节的研究,不应仅限于将其作为节事活动或其他领域(如城市文化建设)的附属品或参照物,而应该更加注重对艺术节的本位和理论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下一条: ·[韩顺法 刘倩]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徐赣丽]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尹笑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刘晓]城市边缘艺术节节日模式与发展初探·[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