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晓]中国城市艺术节研究反思与展望
  作者:刘晓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15 | 点击数:5962
 

  二、建立以城市艺术节为本位的场域理论研究视角

  城市艺术节的生成与发展都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公共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精神观念等方面情状的集中体现。城市艺术节是自成一体的,是具有相对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整体。然而现在看来,我国的城市艺术节尽管已经具有向着更开放、更多元的体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但仍然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如关注度低、影响面窄、入不敷出、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国内城市艺术节的发展节奏。相对应地,目前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学界对城市艺术节的理论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对以往艺术节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中可以发现,多数研究者更倾向于在节日研究的大框架内,将城市艺术节视为地方或城市化发展中的附属品或象征性资本来对待,并将其纳入到其它的社会、文化甚至是政治范畴当中,由此形成的主要是以地方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为本位的城市艺术节研究。因此,长期以来,城市艺术节的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我国城市艺术节的自我定位和外在形象也是相关的。所以,研究者有必要树立以城市艺术节为本位的理论研究视角,正面地对城市艺术节进行观察和深描,在充分掌握城市艺术节内在机理和根本性结构的基础上,再在其他研究视野下对城市艺术节进行扩展研究。

  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借助场域理论来研究我国城市艺术节,形成以城市艺术节为本位的理论研究视角。作为20世纪中后期,法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的皮埃尔·布迪厄,打破了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多个学科界限并融会贯通,在哲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所建树。他的主要论著有《实践理论大纲》《实践感》《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等。(20)其中,他的代表性成果是对惯习、资本与场域的理论概括。布迪厄在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认识到,如果要建立新的社会学理论模型,就必须以建构一个合理的概念空间为基础。“场域”概念主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在于,它创造了一种构建社会对象的方式,它结构化了由力量间斗争产生的持续变化的场所,并探讨其如何与其他场域发生联系,包括与哪些场域发生联系、在何种程度上发生联系等诸多问题。场域理论注重建构的是一个客观关系的网络(Network)或构型(Configuration),它强调从各种关系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思考。

  将城市艺术节视为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场域,是进行以城市艺术节为本位研究的有效途径。城市艺术节通过场域的作用,打破区隔,聚集、传递和生产各种资本,甚至是改造城市、社会结构的关键作用,这一研究视角需要被树立起来。借助场域理论,研究者可以在城市艺术节内部建构出一个由惯习、资本、权力等相互关系组织起来的结构,以便更好地分析惯习状态与流变、资本积累与流向、权力关系与变化、位置认知与调整等等,由此了解城市艺术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从而发现不同艺术节的发展契机。

  三、城市艺术节场域理论研究的路径

  布迪厄场域理论的研究价值,在于促进和发扬了一种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构建对象的方式,它可以有效地帮助研究者针对城市艺术节建构一个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场域理论为建立以城市艺术节为本位的理论研究视角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在场域理论研究框架内,结合国际视野中普遍存在的对城市形象建设和对文化话语权问题的诸多关注的现实,我们可以将对城市艺术节的分析与城市文化资本的发展思路联结在一起,将城市艺术节视为一种对资本与权力展开争夺的文化生产类场域。这一场域可以通过集体性的文化话语实践促进地方文化资本的积累与创新。笔者认为,使用场域理论研究城市艺术节的具体思路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我们通过引入场域的概念,将城市艺术节作为一个具有完整场域结构的对象加以分析,或者将城市艺术节视为当今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方式进行分析。通过整体性研究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城市艺术节作为一个研究整体,与其他的外部结构如其他现代节日、公共事件、集体性事件等区分开来。在建构了场域与外部结构形成的区隔之后,我们首先分析城市艺术节场域得以建构的原因以及内部结构,进而更有利于分析它与其他场域(比如艺术场域、城市场域、政治场域等)之间的关系。

  其次,通过场域的概念强调城市艺术节可以打破由于文化艺术领域或城市间隔特点形成的原有的社会组织方式,将它视为可以有效地使各种资本和人群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组织方式。城市艺术节通过形成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不仅可以使人们走出原有的相对隔离的生存环境或组织群体而走到一起发生联系,还可以形成新的资本再生产途径、资源配置模式和社会分工。而这种由城市艺术节产生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基于在公共空间中存在的各种层面意义上的交流与互动而实现资本的交流与再生产的模式。资本的汇聚与流动性,是城市艺术节可以被建构为场域的前提和基础。

  再次,通过运用场域理论引入“权力”的概念,强调从长远来看,对于城市艺术节场域内部结构或者艺术节场域向外的作用上,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始终处于场域存在的根本性目的的主导性位置,而不是为了获取经济、政治等效益。城市艺术节场域,作为一种文化艺术话语场域,在权力场域内通过向具有差异化的文化艺术主体提供全方位的互动与交流平台,积极动员社会各领域对文化艺术的公共话语权力发起集中式的争夺。城市艺术节场域具有调节多种资本流动方向、发挥文化艺术社会功能和创造文化艺术多元价值等现实意义。另外,对于与城市艺术节相关的城市文化资本的再生产与城市文化话语权问题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对社会文化艺术主体性的追问上,关注由城市艺术节场域生成的文化话语主体是谁、文化话语权实际状况如何、话语主体是如何行使文化话语权,等等。

  最后,城市艺术节场域内的空间特征是参与与交流。“参与与交流”不仅局限在场域中行动者通过语言或行为的方式产生意义,更深层次上的“参与与交流”指的是艺术节场域为了使各种资本被使用、争夺和流动而形成的特有结构。艺术节场域之于现实的功能正是在资本的流动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场域中的资本,在以参与与交流为主要特点的城市艺术节场域空间中实现和提升价值。

  综上,城市艺术节场域理论研究视角具有多样性和创新性。布迪厄的惯习、资本和场域等相关理论是分析城市艺术节所使用的有效理论工具。该理论工具使得城市艺术节可以被放置在一个由资本与权力建构的关系框架中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它将城市艺术节建构成一个具有完整形态的整体,并且明确了其在现实语境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它可以很好地从多角度构建城市艺术节的理论研究框架,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下一条: ·[韩顺法 刘倩]另一种生活技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逻辑
   相关链接
·[鞠熙]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意义·[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
·[李佳南]都市传说:广州城市变迁的缩影·[刘明菊]城市化语境下中国民间信仰新样态
·[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刘冰倩]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中集体记忆的建构
·[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程瑶]城市环境中的非遗保护
·[徐赣丽]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刘文江]“类民俗”与城市经验文化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杨利慧]社区驱动的非遗开发与乡村振兴:一个北京近郊城市化乡村的发展之路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尹笑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
·[刘晓]城市边缘艺术节节日模式与发展初探·[季全保]古镇民俗留痕 城市融入乡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