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周凯模]“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
  作者:周凯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5 | 点击数:6686
 

摘要:“岭南音乐文化阐释”学术模式构建,是努力建设“中华母语教育体系”希翼早日形成“中西双语教育生态”的地方音乐教育研究实践。其以“俗象—心象—乐象—乐器—乐艺—文化”为阐释逻辑的学术结构模式,将岭南地方音乐知识体系的不同面向,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不同学科的前沿理论,进行《岭南民俗音乐的人类学阐释》、《岭南潮汕音乐的社会心理学阐释》、《岭南客家音乐的乐学阐释》、《岭南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阐释》和《岭南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阐释》等学术尝试。该阐释模式以“教育丛书”文本形式编撰,将团队长期在岭南地区考察的第一手活态资料以该模式逻辑整合其间,为实现“学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的教育资源对接,为地方音乐知识体系研究模式的学术探索,提供了又一种延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岭南音乐文化;阐释模式构建;活态资料整合;教育资源对接;前沿理论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是关于岭南音乐的教育丛书设计。这是一套以考察新材料为主、整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及文献进行阐释分析的丛书。笔者的学术模式设计特别注重对新材料的阐释,是期待能将当下还鲜活存在、浩如烟海的岭南民间传统珍贵遗产,通过长期认真考察精心整理悉心研究形成的文本,逐步转换成能为全民所用的教育资源,实现“学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的文化对接。

  这与当下音乐教育界在改革“西化”生态,努力建设“中华母语教育体系”而形成“双语教育生态”的追求所见略同。本阐释丛书设计,就是笔者与团队多年坚守音乐母语建设、构建岭南音乐教育特色资源之理想追求中,共同完成的阶段性成果,特汇报于此以求教诸子方家。

一、理论缘起与书写策略

  十五年前笔者曾将中国音乐教育与传承归纳为两大模式:一是“学校规范教育”,二是“自我传承教育”。学校规范教育是国家文化传承主流机制,它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起着决定性主导作用。可是,由于中国的现代学校教育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尤其是现行音乐教育模式主要从东欧苏联引进,因此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教育机制的实践和观念上,与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所需要的相应机制存在相当距离。这一点,多年来早已引起教育机构和越来越多的资深音乐教育者的深切关注。苏联和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本身存在着巨大差异,特别在专业音乐上,西欧主要是基督教音乐传统,东欧主要是东正教及其东欧地方音乐传统。而中国的本土音乐,与基督教、东正教等文化传统基本无“血缘”关系。照搬别个传统的教育模式,“削足适履”的痛苦早已转换为自20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强烈的教育改革呼声。

  虽然在高科技的今天,似乎在表面上音乐的创作技法已具有“全球化”特征,但这只是在国家意义上的“学校规范教育”中存在,而在各地区的民族民间,地方音乐知识体系的生长、创造及发展,大部分依然遵循着自古以来的民间“自我传承教育”模式在生生不息地进行——从经历了无数劫难的中华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之鲜活而坚强的存在,亦可见一斑。

  然而,虽然众多学者在强烈地呼吁“中华母语文化体系”的建设,可是在具体的“学校规范教育”层面,尤其在地方音乐院校,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学理课程的设置仍然少之又少,这种巨大的“西化倾斜”之后果,日复一日地破坏着“全球文化生态”教育文明的平衡。正是出于对这种不平衡的深刻忧患,多年前,笔者就站在维护“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立场上指出:中华民族本有自成一体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基督教音乐传统、东正教音乐传统及其他世界音乐传统一道,共同在全球音乐文化生态系统中相生相长、不同而并立。其分量之厚重、内容之广泛、底蕴之丰富,仅是包含五十六个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事实,就是维持全球文化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基因。世界若漠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存在,本身就将潜伏着音乐文化生态失衡的危机;中国人若自身漠视其存在,更等于在亲手慢性消解自身文化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未来。因此,振兴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是维护全球文化生态平衡的历史选择,不仅是着眼于本土、着眼于当下,更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这是在新世纪“文化变迁”的重大历史当口,为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求生存、求发展所做出的既符合民族利益、又符合全球文明进程规律的明智选择。显然,这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的学者良知的呼唤

  观念目标的确立是一回事,实践观念、实现目标又是一回事。笔者认为,一个特色教育体系的建设,如果没有长期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广泛了解和深入细致的系统性研究,特色教育的教材体系、课程设置及相关学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那将只是空谈。十几年仅一瞬间,作为从教三十余年的地方一线音乐教授,在艰难的音乐教育改革中深深体会到,中国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建设是个相当艰难的工程,这无法仅靠空泛讨论和激情呼吁就能平地而起。首要的基础工作,是要长期坚守在构建母语教育资源的民间底层,始终如一地做扎扎实实的民俗音乐传统各类考察研究。只有真正深入到民间底层、传统的深层,一点一滴地逐步积累、思考和精选,并通过专业学术研究煅锤冶炼,方可能将其转换成当下高等音乐教育所用的教学资源,从而逐步建立起富有“中国母语文化”特色的各地方音乐教材体系。

  正是基于如此使命,笔者从1998年到广州以来,一直以课题形式组织“岭南音乐文化研究”考察团队,将理想落实在坚持不懈的学术行动上。十几年来,我们团队在岭南民间各地考察,不仅在2000年就建起了岭南地区第一个本土特色的学术基地“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而且大家坚守初衷不断探索,遂将多年深入民间收集的岭南音乐文化资料,精心筛选逐步提炼为今天的《岭南音乐文化阐释》教育丛书。成书的目的以及结构模式设计,是笔者尚有更深期待,希望这些图文谱器,不仅是一套纯粹传播传承地方音乐知识的资源,更是能打通教材与专著书写传统的著述,目的是:在传播岭南特色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希望学子们能领略甚至掌握一定研究母语文化的理论方法——学习知识过程中,触摸和吸收中西各种相关学术思想,以此提升学子学术视野,切实提高素质而成为岭南音乐踏实的知识传人、思想能人。因此,该阐释丛书的学术定位及书写策略,遂拟就了不同以往教材书写的学术导向:

  (一)学术取向:

  通过对岭南地区原生型民俗音乐资源的考察、收集和研究成果,提供建设中国岭南特色音乐教育体系的音乐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实现“学校规范教育”与民间“自我传承教育”在当代高校的有机对接及融合,做出拓展性贡献。

  (二)书写策略:

  其一,以考察新材料为主并与前沿学科理论相结合。力求在实地考察活态新资料基础上进行文献解读和理论分析,使其该套特色音乐文化丛书,既有资料价值,亦有学术价值;其二,教程内容与学术专论相结合。在传授教学内容的同时,能以学科理论阐释逻辑,深入浅出地解读每项岭南音乐具体知识,使该丛书既能服务于教学,亦能满足相关学术研究者及特色爱好者的进一步需要,为社会文化需求扩大延展空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周星]“农家乐”与民俗主义
下一条: ·[岳永逸]“杂吧地儿”:中国都市民俗学的一种方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