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俗的文化精神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2-18 | 点击数:9765
 

   

  “一年明月打头圆”,元夜良宵,月光如水。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民俗生活中有着不寻常的意义。现今的元宵节南北各地人们大多仍挂灯笼,吃汤圆(元宵),看元宵晚会,元宵同样是年节结束的庆祝日,但其节俗的浓烈程度已显著衰减。
 
  在四时八节中,元宵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性,它虽然没有依傍具体的节气点(其他节日大都与二十四节气有较密切关系),但在节日体系中的地位突出,这除了它与春节的关系外,恐怕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因此在说元宵节俗之时,我们不妨来深究一下元宵的来历。
 
  古人在对日月的观察中,很早就发现了月亮圆缺的时间规律,感受到月亮盈亏的变化对自然物候与人生命节律的影响。因此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阴历的历法体系。有关太阴历的影响无须多说,只要大家看看传统社会初一、十五的朔望祭祀活动,就十分清楚。应该说望日(月圆之时)的确定,早于朔日,朔日需要推算,望日却一目了然,因此望日作为时间的起点,是挺自然的事。在太阴历中新年大概在望日。道教的“三元”节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三个望日为节期,虽然它表述的是道教的时间体系,但并不是任意的杜撰,它是对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时间体系的改造与借鉴。由于人们观察能力的进步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太阳历在中国上古时期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太阴历因为与农事关系的疏离,逐渐退居次要位置,但朔望月一直成为后世历法的基础。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阴阳历,阴阳历将回归年与朔望月两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加以协调,使人们的时间生活既符合月度变化,又合乎四季流转的节律。在阴阳历中朔日成为岁月时间的起点,望日地位下降。但望日曾为岁首的民俗影响依然存在。
 
  正月望日地位的凸现是在汉代中期以后,汉武帝太初历的颁行为元宵、元夕节地位的奠定提供了契机。太初历是阴阳合历的历法,它采用夏历建寅的方式,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一日为元正,正月十五日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的意义。元夕(元宵)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初历颁行之后,元宵有了发展的契机,但作为一个民俗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我们还应该看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西域记》称印度摩揭陀国正月十五日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汉明帝为了表彰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六朝隋唐时期正月望夜的灯火愈烧愈旺。当然元宵节俗的真正动力是因为她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她在时间上与元日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民谚所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同时她传承了古代太阴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中年节民俗味道浓郁。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她是社区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由于是特定时日的特定社会表演,因此元宵之夜在民众社会生活中具有狂欢的性质。“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在传统社会,节日是一项态度严肃、规则鲜明的社会游戏,人们习惯性地遵守着节日的游戏规则,参与到节日活动中。元宵的民俗与除夕相对应,除夕夜是关门团年,在新旧时间转换的过程中,人们暂时中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处于静止状态;元宵夜与之相对,人们以喧闹的户外游戏,打破静寂,“元宵闹夜”成为明显的节俗标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陈熙远]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
下一条: · “二月二,龙抬头”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朱炳国 田子玲]毗陵庄氏家风中的文化精神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