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新考工记”见人见艺见心
  作者:薛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24 | 点击数:10669
 

  见艺:一场关于传统与当代的“匠艺”呈现

  与以往展览不同的是,许多手工艺大师亲自参与布展。正如本次展览法方策展人代表、法国HEART&crafts公司总经理盖尔·迪普雷所言:“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作品的安装过程就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样被视为是作品的一部分。布展过程既是参加本次展览的手工艺大师交流与展示自身技艺的过程,也是感受不同类型手工艺术家精湛技艺的过程。”

  拥有法国文化部“艺术大师”荣誉称号的艺术家希尔万·勒·冈与中国非遗项目苏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健共同以“扇”为主题创作了相关作品。“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折扇最不可思议。中国折扇讲究文和雅,突破了单一材料和形式,是精致的艺术品,这和中国伟大的历史文化有关。”希尔万·勒·冈说。王健表示:“希尔万·勒·冈的作品视觉冲击力强,可以看到很多现代的意向与思维。我想我们可以在‘文人扇’的基础上借鉴学习,探索一种雅俗共赏的形式。”

希尔万·勒·冈“扇”主题作品《向“风神”致敬》

  展览中,中法艺术家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加入了他们对当代生活的理解。作为展览海报亮相的作品《无限》出自法国艺术家纳撒尼尔·勒·贝尔之手。该作品内部将黄铜片进行捶打和抛光处理,借数学符号表示“无限”主题,利用真空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内部空间的金色光亮与外壳哑黑光泽的关联,金属薄板曲线的柔韧性与平直顶部之间的相关性,塑造了引人入胜的复杂形象。

  如果说《无限》揭示了手工艺的“无限”多样性,那么刺绣作品《网络天下》则展示了中西技艺与理念的融通与辉映。该作品悬挂在展厅中,通过光线照射在背后的墙壁上,映出一幅光影画,形如一个个分裂的细胞。作品创作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台绣第三代传承人林霞介绍,这幅刺绣制作了5个月,借鉴了西方刺绣“以破立新”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刺绣风格一般是做加法,不破坏布料本身,西方则更多运用镂空方式给刺绣做减法。中西技法虽有不同,但艺术审美是共通的,可以相互借鉴。”她表示,“希望刺绣工艺不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层面,要融入现代生活。”

  见心:一次匠心独运的文明交流互鉴

  《考工记》开宗明义指出:“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这充分说明了“百工”这一“职位”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法语里,手艺人的单词是“Artisan”,前半部分即“Art”(艺术)。手工艺术在法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

  “法中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都高度重视古老技艺保护与创新。”法国驻华大使黎想表示,“2018年,法中两国之间进行了频繁的各领域交流。我相信,今年两国文化领域的交流会更加丰富。文化交流与文物保护是两国元首一致认同的重点合作领域,没有文化的对话交流就没有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没有文化多样性就没有创作上的自由。所以,法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会为世界文化融合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机器的广泛应用,在解放人类双手、拓展人类智力的同时,让人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带有鲜明个性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手工艺品具有的巨大魅力。本次展览就是对这一殷切期望的回应,也是对工匠精神的直观阐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这场大国工匠之间的对话无疑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盛事,将为促进两国人民的深入了解和深厚友谊作出新贡献。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年1月22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北京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突出非遗特色和冬奥主题
下一条: ·国图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启幕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