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一带一路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一带一路

[王丹]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作者:王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0 | 点击数:12681
 

  三、“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意涵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在交互往来中携带着各自的文化,因为宝物,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由此构成了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甘肃汉族故事《神火盆》讲,“早先,他就听老人们说过,当年唐僧取经路过这里,正是天寒地冻时节,唐僧借了一个穷老汉的火盆烤火取暖,走后,那火盆就变成来一个聚宝盆,老汉依着它发了财,日子越过越富足。”(1)“神火盆”就是“聚宝盆”,它是财富的标志,中国各地流传有以“聚宝盆”为核心母题的民间故事。这则《神火盆》故事发生在唐僧取经的路上,“神火盆”变成的“聚宝盆”就非同一般了。《神火盆》不仅彰显了“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民众具有共同的财富价值观,而且将以财富为核心传统作用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民众形成的生活共同性和差异性表现出来。这种兼具共同与差异的价值观念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相互交流、彼此理解的基础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涉及宝物、与宝物相关的人、宝物与人的关系,宝物故事记录了宝物的发现过程、宝物的价值,记录了中国“丝绸之路”沿线民众的生活。从这个角度上说,“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就不仅是讲述人情感的表达,而是多民族民众生活的历史记忆。“丝绸之路”宝物故事流传千年不衰,每个时代的宝物故事带有时代特征,宝物故事到了唐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当时西域诸国先后与唐王朝建立起依附性关系,每年向唐朝进奉贡品,其中主要是“宝物”类的珍珠、玛瑙、宝石、翡翠以及香料、药物、奇禽异兽等。当时与唐通商最勤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在中国施展其商业才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因此,唐代的西域胡人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民族“找宝”“识宝”的主角。更为重要的是,“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往往超越了商品的价值。《纪闻》中记载的“水珠”、《宣室志》中记载的“清水珠”等,均是“国宝”,因为某种原因流落海外,国王召集胡人“寻宝”“赎宝”,这时“宝物”就不是简单的商品了,而是承载了国家的历史。这些传承在“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的宝物故事从讲述人和听众的生活出发,记录了不同民族持宝者、识宝者认识世界、理解社会、记录国家历史发展的印记。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识宝故事的识宝者来自西域或是外地人,故事讲述他们来到异地发现宝物,或者在异地无意间发现宝山、宝物,这些都包含了西域人或者外地人对于异域生活的想象,包含了好奇、惊异和差异化的生活体验。《太平广记》卷464《南海大蟹》中记载人们乘船无意间飘到一个海岛,岛中大山上“悉是车渠、玛瑙、玻璃等诸宝,不可胜数”。这种描写是想象性的,是对于异域宝物的期待。“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识宝故事体现着讲述人对识宝者生活、性格的认知,比如唐代人认为胡人生活的“波斯”“大食”等地区盛产宝物,胡人来到中国,每个人都是识宝高手。《太平广记》卷403《玉清三宝》韦弇将三件宝物“集于广陵市,有胡人见而拜曰:‘此天下之奇宝也。虽千万年,人无得者’”。《太平广记》卷441《阆州莫徭》中两位胡人为了象牙“往复交争,遂相殴击”。《太平广记》卷403《魏生》中魏生偶然拾到一块奇石,胡商求购,“生遂大言,索百万,众皆怒之:‘何故辱吾此宝’,加至千万乃已”。唐代人眼中的西域胡人为了利益可以“殴击”,为了珍异宝物又主动抬高价格,这些识宝故事中的胡人形象立足于中国农业经济视野背景下,当然不乏讲述人、记录者对于胡人形象的想象性建构。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来源多样,有来自中土的宝物,如二龙女卫护的宝珠等;有来自西域诸国的宝物,因各种原因流入中土,如清水珠、青泥珠、阳燧珠、诃黎勒等;有来自道家仙界和其他宗教信仰的宝物,如玉清宫三宝、西王母第三女所赠的白玉盒等。这些宝物的承传记录了“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生活交流交往的关系,记录了中土文化与西域文化互融共生的关系。“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传承、传播随着识宝者、采宝者的足迹遍布中国许多地区,识宝者、采宝者的“识宝”“采宝”言行将大量与宝物相关的生活和文化都带到这些地方。因此,宝物故事的传承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宝物故事讲述、接受的过程就是人们相互理解、认识的过程,宝物故事彼此吸收、融合的活动过程成为“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生活现象的重要内容。

  结语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传续不绝,源于“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对以“宝物”为中心的生活理想的追寻,以及以宝物寄托生活情感、记录民族关系的历史,建立了以“宝物”为核心的“丝绸之路”沿线民族认知世界和理解社会的知识体系。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中的“宝物”充满了文学想象和虚构,其创作、讲述承接了中国明清以前的宝物叙事传统,体现了各民族宝物崇拜的延续性。以“宝物”为核心建构的民间故事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创作手法,均渗透着多元文化互动的印记,宝物故事影响着“丝绸之路”沿线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作用于多民族和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本文原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5期,注释从略,详参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丽丽】

上一条: ·[林继富]路径与方向:“丝绸之路”沿线民间文学研究
下一条: ·[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相关链接
·[冯文开]约翰·弗里口头诗歌类型的概念再阐释·[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
·[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谢亚文]欧美民间故事女性讲述研究谫论
·[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
·[乌哈娜]阿尔泰语系AT325型魔法故事与达斡尔族《松树姑娘》·[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
·[孙芝楠]圣王的神格建构:山西唐太宗信仰虫王崇拜类型的调查与研究·[秦振文]文史互证:“三言二拍”中的婚俗探析
·[葩丽扎提·阿地里]阿尔泰语系民族“ATU315A型”民间故事的结构分析与文化阐释·[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那木加甫]拟人化叙事与多物种的生成性共生·[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