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族艺术》2018年第6期 总第145期 目 录    
    
        
            | 学人治学 |  |  |  
            | 进入与浸入 ——加拿大纽芬兰田野作业反思
 | 李牧 |  |  
            |  |  |  |  
            | “美好生活”的美学观照 |  |  |  
            | 乡愁乌托邦的文化基础 ——“美好生活”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 何艳珊 |  |  
            | 人民性·情感性·当代性:“美好生活”的三个美学向度 | 漆飞 王大桥 |  |  
            | “美好生活”的美学维度阐释 | 张良丛 |  |  
            |  |  |  |  
            | 中国民间文学前沿讲坛 |  |  |  
            | “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 | 陈泳超 |  |  
            | 《“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问答、评议与讨论 | 王尧 陈泳超 |  |  
            |  |  |  |  
            | 文化研究 |  |  |  
            | 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 | 王洪伟 |  |  
            | 人是什么:中华创世神话的原初力量与心性结构 | 胡建升 |  |  
            | 两种“物”观 ——对萧兵批评张光直“泛萨满论”的再评论
 | 谭佳 |  |  
            |  |  |  |  
            | 艺术人类学 |  |  |  
            | 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 | [加]格拉尔德·L.波丘斯 文 李修建 译
 |  |  
            | 礼俗传统与中国艺术研究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四
 | 张士闪 王加华 李海云 |  |  
            | 书写“全息式”仪式音乐民族志 ——鄂温克族敖包祭祀仪式音乐研究反思
 | 苗金海 |  |  
            | 阈限与嵌套: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的圣境叠合 | 赵巧艳 |  |  
            |  |  |  |  
            | 艺术探索 |  |  |  
            | 艺术社会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 卢文超 |  |  
            | 逻辑的范式:中国美术考古学的物质解读理念 | 李杰 |  |  
            | 新石器时代“太阳—鸟”艺术母题与节气观念发轫之关联 | 赵李娜 |  |  
            | 赵琦美与钞校本古今杂剧新探 | 徐子方 |  |  
            |  |  |  |  
            | 中华传统艺术的海外传播 |  
            | 音乐的“自我”与“他者” ——当代欧洲跨文化音乐中筝的实践
 | 孙卓 |  |  
            | 品文论艺 |  |  |  
            | “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历史正名 ——评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
 | 陈晶晶 陈云昊 |  |  
            | 三月的歌圩爱情的媒 ——大型民族歌剧《三月三》观后
 | 于平 |  |  
            |  |  |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介 |  |  
            | “明清散曲曲唱艺术及其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简介 | 板俊荣 | 封二 |  
            | “明清散曲曲唱艺术及其文化生态与传播路径研究”项目主持人板俊荣简介 | 板俊荣 | 封三 |  
            |  |  |  |  
            | 伽倻琴 | 温彩云 供图 | 封面 |  
            | 封面说明 伽倻琴简介 | 温彩云 |  |  
            | 生活艺术 黄杨木高浮雕《水上人家》 | 徐艺乙 供图 | 封底 |  
            | 封底说明 黄杨木高浮雕《水上人家》 | 徐艺乙 |  |  
            | 民族歌剧《三月三》首演剧照 | 刘海栋 摄 | 彩页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李中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