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闫咚婉 魏晓虹]论地方传说生长的内部机制
——以山陕湘三地尧女传说为例
  作者:闫咚婉 魏晓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 点击数:6213
 

摘要:文章以流传于山西晋南、陕西蒲城与湖南湘江三地异质空间中的尧女传说为例,从传说同构与异构的双重视角出发,揭示传说生成与流传的内部机制问题。通过对传说中同形异构与异形同构两种现象的分析,来阐释民间文学文本形制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最后能统于一宗的原因,以此来观照“传说圈”与“民间叙事生命树”的形成过程。文章既有助于解答民间文学文本的多元生成与传承问题,又有利于探索新的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尧女传说;内部机制;同形异构;异形同构

作者简介:闫咚婉(1990-),女,山西沁县人,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神话传说研究;魏晓虹(1964-),女,山西繁峙人,文学博士,山西大学学术期刊社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及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山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神话传说文化意蕴与当代表述研究”(15ASH010)


  民间文学存在一个本质性的创作机制,它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永远没有绝对的定本。这就决定了民间文学充满生机的发展态势。本文以流传于山陕湘三地的尧女传说为例,从同形异构与异形同构两个角度去解析地方传说生长的内部机制问题。关于民间文学文本的茁壮发展,柳田国男与刘魁立曾分别用传说圈与生命树理论从横向空间与纵向发展的维度描述其生长状况。“圈”与“树”所具备的物质特性揭示出民间文学发展的特点,圆圈无限延伸的空间性与树木旺盛生长的生命力正是其蓬勃发展的象征。二者的研究共性在于有意忽略过程———对故事文本生成规律、发展脉络和演化过程的推断,以呈现最终的文本发展形态为重心,集中精力从纷繁复杂的故事框架中剥离出文本系统的表述方式———传说圈与生命树。本文的研究目的正是以上述研究成果为缘起,以“过程的分析”与“理论的结果”形成对话,以对个案的、共时研究的成果———尧女传说中同形异构与异形同构现象的剖析作为过程,来阐述文本之所以茁壮生长并呈现出多种形态的原因,对传说形态聚合表述方式———传说圈与生命树形成机制问题做出学理性的阐释,对文本有序生长现象做根源性探索。

  山陕湘三地的尧女传说具备了传说人物的同质性特点即“同形”,经过异质传说空间与类同传说发生要素的共同影响,在传说属性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异构性与同构性特点。正是在这两种机制的协同作用下,尧女传说形成了以稳定的三地尧女传说圈为标志的成熟格局。宏观上来讲,尧女传说之所以具有典型的生长机制研究意义,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是传说自身隐含的结构功能,即二女的多重潜在身份蕴藏着无穷的叙事可能,只要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就有可能不断生长变化;其次,是传说生长场域的变化,包括讲述者与讲述环境。讲述者会根据自身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环境对传说进行“改造”,作用在二女的多重身份上呈现出新的生长路径。

一、同形人物:尧女传说研究的缘起

  (一)共时研究个案:山陕湘尧女传说圈

  本研究对山陕湘三地尧女传说素材的选取,是以个案研究与共时研究两种方式进行的研究实践。对尧女这一同形人物在三地异质环境中造成差异性叙事路径的发现,是田野实践时偶然中的必然事件。钟敬文先生曾撰文《老獭稚型传说的发生地———三个分布于朝鲜、越南及中国的同型传说的发生地域试断》,以对三地同型传说流传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力证老獭稚传说是从中国流传开去的结论。该文对三地同型传说的相关讨论,成为笔者对山陕湘三地同形人物传说进行比较研究的启示。当然,辨析尧女传说发源地并非本文的重心,笔者关注的重点在于同形传说人物在三地流传中的发展演变情况。

  因与尧舜之间的身份关联,二女传说形成了一个扩布范围广泛、影响深远的尧女传说圈。山西晋南、陕西蒲城、湖南湘江为该传说圈中的三个核心地带。山西晋南是尧女传说的集中发源地,尧与二女的父女关系、舜与二女的夫妻关系是建构传说的核心。陕西蒲城尧女传说的形成是以帝尧的治水功绩为先导,以其治水途经尧山为故事起源,进而将尧女的传说传播到尧山。湖南湘江以舜帝南巡为发展线索,进而引发二妃与舜帝之间凄美的爱情传说。

  将传说圈中三个核心地带作为个案进行研究,采用了共时性的研究方法,有意回避对历时变化的梳理,有助于全面揭示三地传说在共时平面上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历时研究仅限于某一具体对象,无法将其所含的成分和关联都予以说明,而共时研究则可以抛开时间概念,在更宽广的范围内集中所有对象。对三地尧女传说的研究主要采用共时比较的方法,在由异质空间形成的三个传说核心地带中,尧女传说本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呈现出何种形态,是本文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而横向的共时研究方法正可以在这方面凸显其优势。

  (二)学理反观:传说生长内部机制的研究基础

  1.文本呈现状态的表述:传说圈与生命树

  本文对地方传说生长内部机制的研究,是将传说圈与生命树作为理论范式,以同形异构与异形同构两种方式作为参照来探索其形成轨迹。

  刘魁立先生认为生命树仅仅是一种借喻,它是民间叙事无穷丰富性、复杂性、内部机制的规律性和隐蔽性的一种象征。柳田国男提出的传说圈之圈也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这一名称的来源与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有重要关联,“圈”是对某类型的民间传说在地理空间流布上造成了一定范围的、有影响的结果认可,它并不实指流传地域形成了所谓的圈状图形。我们可以放大传说圈与生命树二者理论上的一致性,即将某一传说形成的传说圈与某一故事文本生成的生命树作比,传说圈与生命树都是对某一类传说或者故事文本呈现形态进行集中表述的特殊名词。如果将传说圈内形成的诸形制如传说带、传说链等不同空间形态,转化为生命树上生长的树芽与枝干等树形结构,传说圈的辐射扩布与生命树的茂盛生长是何等相似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形成的内部原因,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圈者,以圆心为出发点,将诸多内容纳入平面内;树者,尽管枝叶旁生,但其同根同干的同源特点限定了它的生长范围。纳入同一个传说圈或生长在同一棵生命树上的文学文本,必定在文本形态上具有不同程度的关联性。但其圈中平面分布的不同流传地,树上立体生长的不同枝丫,也暗示着差异性的存在,这正是传说生长内部机制的研究基础。可以说,传说圈内任意A、B两地的传说,或生命树上同种情节的不同变体形式,其文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同构与异构两种现象来阐释。传说圈与生命树的定义为某一类传说或者故事进行了文本形态归属上的界定,既能将同类项的文本划归一类,同时又能区别于其他文本。同形以圈中圆心、树木同根保证了它的同源性,使之不会脱离“圈”与“树”的母体。异形以形态的多样化保证了它的活跃性与扩散性,使之能达到文本内容上的丰富与流传范围上的广泛。例如流传于多地的狗耕田故事中,出现了弟弟打赌获利、卖香屁获利、偷听话获利等多个获利手段不同的故事版本,但是均叙述与稳定了“弟获利”的情节母题,该例属于本文提到的异形同构现象。

  2.文本状态的呈现原因:“同构论”的反思

  在比较三地同类传说诸多文本形态产生的“同与异”现象时,笔者关注到法国学者吕西安·戈德曼发生学结构主义理论中的“同构论”,在对尧女传说形成与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同构与异构现象的分析中,受戈德曼结构主义发生学理论的启发,以此来观照传说圈与生命树理论的形成原因。

  戈德曼强调作品的内部结构与社会的精神结构间的某种对应关系,他认为有代表性的大作家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能用相对一致的方式表达一种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能与一个阶级可能具有的意识达成最大限度的一致。这种文学批评方式被称为“同构对应”。其比较对象为作品与社会,研究二者是否达到形态与精神结构上的一致,即是否形成了同构对应关系。本研究对该理论进行了“移用”,仅“移其形”而不“移其实”,忽略其比较的实质,仅借用其比较结果的表达方式———“同构”说,并将“同构”说扩展到“同构”说与“异构”说。这是对戈德曼“同构说”停留在“语言层面”的借用。本文将比较对象聚焦于流传在山陕湘不同地域内的同类传说上,比较流传于三地的尧女传说在内容、结构、主题、类型等方面的同与异,进一步将概念细化到同形异构与异形同构两种具体情况。

  戈德曼的“同构说”理论还认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不应仅局限于作品内部结构的解读,而应该关注其背后更内在的东西,即现实的社会精神结构。同样对于民间传说与故事的研究,我们也不应仅仅局限于对文本的研究,而应同时关注文本之外的东西。戈德曼强调要通过作品把握生活的整体内涵性,正如童庆炳先生所大力提倡的文化诗学视野下的整体文化观。尧女传说异构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三地的异质环境特点,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学生存语境。而三地传说之所以存在同构性,也归因于地域内民众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趋同性。这种文本自身属性与环境、民众等多种外在因素互动的传说生成背景,需要我们运用整体文化观的视角去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贾志杰】

上一条: ·[游自荧]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
下一条: ·[田兆元]中国神话具有“抗争”精神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