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静]西方传说学视野下的谣言研究
  作者:张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31 | 点击数:9219
 
 
  五、谣言的类型与异文研究
 
  虽然对谣言、流言是否为叙事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这并不妨碍西方民俗学家使用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对谣言展开研究。民俗学家在广泛搜集文本、科学整理的基础上,从主题、类型等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并且运用诸如母题和情节的考察,文本生命史的追溯,类型和亚型的分类与解析等方法对其展开研究。
 
  布鲁范德介绍的谣言或者说都市传说类型计有31个,沃斯提到的则有大约有80个,法国民俗学者维若妮卡·坎皮侬·文森在她的《都市传奇》中则详细地分析了37个广泛流传在欧洲的奇闻轶事,其中为我们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有《都市下水道里的鳄鱼》《拦路搭便车的鬼魂》《病危孩童的感人故事》《被偷走的祖母》《电焊工人的隐形眼镜》《被微波炉烤熟的小猫》《消失在试衣间的年轻女子》等。
 
  这些谣言或传说多以当代都市生活为背景,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流传,具有了较为稳定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内涵。其中,《消失的搭车客》是欧美最为流行的都市传说。现有资料显示,在北美,有夏威夷、墨西哥裔美国人和纳瓦霍印第安人的异文;在欧洲,有法国、德国和荷兰的异文;在亚洲,有以色列、日本和蒙古异文;在非洲,有南非的异文。这些被传得有鼻子有眼的都市谣言,全面展现了这一全世界最为流行的都市传说的基本面貌。通过比较文本,同一传说的众多异文可以划分为几个有限的亚型,如《男友之死》有美洲和欧洲两大亚型,故事基干类似:一对男女的车子没油或出故障停在一个荒凉或僻静地方,男子下车寻求帮助,一去不返。女子留在车内,被奇怪的声响惊吓,第二天早上,车子被警察包围,才发现男子被人杀死,吊在车子的上方。两个亚型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美洲亚型中男女是夫妻或情侣,欧洲亚型中两者则没有明确关系;离开车子的原因一个是停在偏僻地方,一个则是没油了;美洲亚型中男子被吊死在树上,欧洲亚型中男子则被砍头。这些差异性源于文化的差异,如在美洲对人处以私刑非常普遍,但是在欧洲用刀杀人则比较常见。
 
  某些谣言、流言和都市传说往往既是大范围甚至是全球流传的,同时也具有地方性,与某一个特定的环境融合。某一类型的传说流传到一个区域,往往会实现地方化,与其他地方流传的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美国流行一些有关种族隔离的谣言和都市传说,流传到了具有类似问题的南非,生根发芽。其中一则在南非白人中普遍流传,内容是:在某一个特定日期,黑人会武装起来反抗白人,行为包括杀死遇到的白人,给自己的白人雇主下毒,侵犯白人妇女,接下来甚至焚烧白人儿童的学校,抢劫白人店铺等。这一谣言在1961年南非警察杀害黑人的沙佩维尔惨案之后首次出现,之后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对南非白人和黑人的生活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一谣言在美国则是说在特定日子,一伙英国黑帮将会在对手的学校展开撒旦的复仇。同一谣言流传到南非之后,与当地的社会、历史、政治环境,特别是种族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谣言、流言和都市传说在适宜的土壤很容易生根发芽,特别在流传渠道如此多源和高效的当代社会,因此同一谣言、传说会大范围流传,形成越来越多的地方性文本,进而成为固定的某一亚型。
 
  无论谣言、流言还是都市传说,它们都拥有一些固定的情节和母题,很多来自传统的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比如有关蜘蛛、蛇和短吻鳄相关的谣言和都市传说。在基督教文化中,蜘蛛吸食人血,蛇往往被视为恶魔撒旦的化身,短吻鳄则被视为龙的替身,它们都是邪恶的表现。因此,在当代美国社会的民间文学中,这三种动物仍然是恶的代表,代表那些未知的邪恶力量,给人们带来致命的伤害。当代流传的这些谣言、流言和传说不完全是当代的,它们与既有文学传统之间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下水道中的短吻鳄与欧洲民间文学题材“洞中的龙”非常类似,这类谣言和传说与民间故事中的“屠龙故事”存在联系。还有“窒息的杜宾犬”,故事大意是主人回家发现自己的杜宾犬被噎住了,赶紧送往诊所,后来发现家里原来有贼,杜宾犬咬掉了贼的手指所以被噎住了。这类传说明显与传统民间文学中的忠犬护主故事存在渊源关系。
 
   小结:谣言研究是民俗学介入当代社会的一个入口
 
  西方民俗学家的谣言研究不仅仅是多学科参与的谣言研究的一部分,也是民俗研究的一部分。从民俗学的学科发展来说,这些谣言研究有重要的贡献:一是拓宽了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二是借鉴学习了其他学科的方法,三是推动了与其密切相关的传说学研究。从传说学发展角度来说,谣言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是将传说作为动态(dynamics)和过程(process),关注传说与信仰、人、社会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关注语境,除关注传说本身的含义外,更要借此认识个人、社区和社会;三是表演的研究,包括讲述者、讲述方式、风格、心理研究等;四是传说的类型研究;五是传说的体裁研究,特别是有关文本的内部研究,如形式和结构的探讨。当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研究范围的界限不能无限扩大,在研究中不能忽视传说的叙事特征。谣言研究是民俗学研究的一块试验田,同时也是民俗学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切入口。
(注释从略,请参见原文)
本文原载于《民俗研究》2016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谷子瑞】

上一条: ·[张青仁]结社的断裂与重建
下一条: ·[央吉卓玛]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
·[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朱家钰]新媒介中泰山传说的创编与讲述
·[朱光涌]上巳节传说的生成与转换·[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周巍]地方传说围绕纪念物的共存现象·[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
·[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
·[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