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当非遗遇上直播:新媒体为非遗传播赋能
  作者:本报记者 李琤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9 | 点击数:6850
 

      古老的非遗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在直播平台上吸引了众多目光。图片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分别是龙泉青瓷、雕版印刷、十竹斋木版水印、中国珠算和腾冲皮影等非遗技艺。(来源:光明图片)

      如何利用媒体融合发展机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何创新非遗保护手段,提高并引导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于非遗的关注?从5月31日开始,由光明网与斗鱼直播平台联合举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非遗系列直播活动,通过对30余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或传承人的移动直播,让中国端午节、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福建南音、雕版印刷、南京云锦、古琴艺术、阜阳剪纸、腾冲皮影、中国珠算、中国篆刻等30余项现实生活的非遗项目,在年轻人活跃的圈子里“活”态展现。

      非遗“触网”直播平台,不仅帮助非遗传承人试水和体验了新兴传播方式,拥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非遗节目也让直播平台的内容品质得到提升。但如何实现非遗直播常态化,如何用新媒体平台帮助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注入年轻力量,还值得多方探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下一条: ·10卷本《中国工尺谱集成》见证民间音乐生态体系
   相关链接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婷婷]复苏的传统·[刘会惠 刘婷]非遗语境下宁都县刘坑村竹马灯舞的文化转型
·[林美静 赵梦泽]地方技艺的空间生产:江苏大豆类非遗文化聚落生成探析·[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
·[李媛媛]数智时代非遗保护政策演进理路·[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
·[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乐晶 万星]“地方性知识”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跨地方”衍生实践
·[赖伟鸿]回归戏剧表演传统:从“戏/俗二分”到“戏/俗并置”的非遗保护范式转型·[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
·[金茹雪]“两创”视域下曲艺类非遗活化路径研究·[何赛飞]绍兴禹陵村姒姓后裔祭禹仪式的身份实践与非遗传承
·[关志和 李明政 关伟铭]“ 同源异脉”中探索非遗门类的“俗”与”舞”:“ 香山醉龙”再认识·[谷奕曈]从“票友”到“粉丝”:戏曲与曲艺趣缘群体的社区参与与都市民俗景观
·[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高崇勋 周恩 吕志华]非遗保护视域下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研究报告
·[杜小钰]石臼湖舞龙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长江文化精神特质研究·[董帅]民俗类非遗创新转化的理念和模式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