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非遗保护视域下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研究报告
高崇勋 周恩 吕志华
(山东艺术学院)
摘 要: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系统研究了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的现状、模式与路径。通过对山东省775家民俗场馆的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发现当前省内戏曲参与场馆建设的比率为24.65%(191个),其中戏曲以动态形式参与的占比为14.7%(114个),整体呈现出东中部密集、西部薄弱的地域不均衡特征。研究总结出戏曲助力场馆建设的三种主要模式:静态展示,即通过文物、文献与数字化手段构建戏曲“物质档案”;动态参与,即以演出、研学与民俗活动实现活态传承;动静结合,即通过场景化联动提升文化体验,典型如潍坊杨家埠的“白天赏非遗、夜间观戏曲”模式。论文以青岛市民俗博物馆(天后宫)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其通过戏曲陈列数字化、演剧活动常态化及妈祖与戏曲文化的共生机制实现场馆功能拓展的成功经验;同时经过对典型案例的整理研究,指出当前大部分场馆所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断层、剧种同质化及技术应用不足等困境。最后,基于SWOT分析矩阵,从优化资源整合、强化科技赋能与推动社区融合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构建戏曲与民俗场馆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
关键词:非遗保护;山东地方戏曲;民俗场馆;戏曲动态演剧;动静结合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