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神话学亟待拓展研究空间
——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
  作者:田兆元 记者 张杰 张清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9 | 点击数:1939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神话凭借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以强有力的形式和内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传承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神话的现代价值?围绕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兆元。

      推进神话学与民俗学融合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神话在文化中的位置和意义?

      田兆元:神话学具有关于文化源头的创生意义。神话是对自我与宇宙进行沉思的作品,带来了对于社会规则、信仰意识与行为操守、社会与世界的由来,以及理想追求的多样性文化观念和其相关行为。西方的神话学家及其学派开创者大都是文化大师、文化领袖人物,如泰勒、列维-斯特劳斯、弗洛伊德等。

      在现代神话学研究中,国外学者最关注的是人类学、哲学,而在我国,文学、历史和民俗学界最受关注。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谈及神话史研究的重要性时,特别提到民俗生活、节日生活与神话研究的关系。他认为,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端午节庆都是富有活力的,神话研究要与这样的节日活动结合起来。这一观点与当时认为神话是原始社会文化的观念明显不同。同样,闻一多在《伏羲考》中大量采用了我国西南地区的活态材料,他的伏羲研究、龙文化研究均立足当下民俗文化现实,力图通过研究建构民族认同。

      20世纪后期以来,神话学与民俗学的融合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神话学家张振犁开拓中原神话研究,通过田野搜集神话文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利慧通过民俗学路径研究女娲神话。对此,我们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了神话学研究的民俗学路径,又通过叙事学角度,将神话学研究实践从语言叙事、行为仪式叙事和景观叙事三个层面展开立体研究,将神话学与民俗学的融合研究进一步向前推进。

      利用古代文献建构神话谱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国古代文献典籍在文学、历史学等领域中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利用和研究,那么神话学还有哪些研究空间?

      田兆元:中国神话研究不能离开文献典籍。虽然汉语中“神话”二字出现较晚,但是丰富的神话资源与神话观念早已存在。我们可以利用古代文献建构起中国神话谱系。

      有学者认为,古代文献典籍几乎已被各学科分割占尽,留给神话研究的都是一些边角小料,但其实这种观念需要革新。比如,在《尚书》《诗经》《楚辞》等上古文献中,存在大量的人物传说,尤其是文献中记载的一些与神话学相关的观念和礼仪,都是我们进行神话学研究的宝贵土壤。

      此外,除了语言形式,神话还以仪式行为形式、景观形式呈现出来。节日文献《荆楚岁时记》可以被称为节日神话,成为关于仪式行为的神话学经典;而地方景观文献《桂林风土记》则可被称为神话学景观叙事的经典之作。这样看来,神话文献还少吗?这种判断神话学文献的方法和视角,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但大量文献具有多重性质,非某一领域专有。关键在于今人要通过既存文献,致力于构建学科话语系统,创新神话学的学术高度与空间。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神话古歌
下一条: ·专题║ 走向田野的神话学研究
   相关链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敬文民俗学沙龙:第39期活动预告(2024年1月6日上午9:00)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叶涛]庆祝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叶涛]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开幕词
·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周丹]从汤姆斯到Folklore·[张杨格]当代视觉文化影响下民俗学田野图像研究
·[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余张妍]都市民俗学视野下对“故乡”的再检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