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在多学科互动语境中推进神话学研究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09 | 点击数:4899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神话与仪式传统,受到民众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一门学科,“神话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学界出现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然而,提起神话,依然有学者把神话当作文学虚构作品,或者把神话当作“想象”、“幻想”的代名词,神话学研究也大多局限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

      事实上,神话是原始人类最早的心智创造形式,是原始人类对世界感知、自我认识的最早表述。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看来,神话是人类对世界的最初感知与愿望的表达,是人类创造的意识形态综合体,其中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乃至价值体系的起源,是诸多学科探索的对象。研究神话的学问——神话学,也成为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诸多学科的交汇点。

      杨利慧告诉记者,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对此有详细的描述:“神话学一直是各门学科的交汇点,古典人文学者必须确定宙斯是月亮或太阳……然后,考古学家还要通过考察各个不同部落的神话阶段来重新探讨这些问题。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文学研究者、语法学家、日尔曼文化专家和古罗马文化专家、凯尔特语学者及斯拉夫语学者,也都在各自的圈子内进行探讨。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形而上学论者和认识论者同样要涉足神话,更不用说像通神论者、现代占星术者和基督教科学派教徒这些人了。最后,还有精神分析学家……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

      在杨利慧看来,神话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对于神话的起源、功能和意涵的共同探讨,将不同学科的学者凝聚到“神话学”的旗帜之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叶舒宪认为,神话学本身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早期研究者尤其以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为主。只是由于西学东渐以来的现代教育体制的学科划分,如今的神话学知识被压缩在文学系的民间文学范围里,神话只被当成民间文学体裁的一类,这样的学术分科造成了新的学科本位主义,好像神话只是隶属于文学专业。

      从跨学科的视野推进神话学研究无疑是神话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中央民族大学学者于玉荣以考古学和神话学比较研究为例谈到,神话学、考古学在研究对象上尤其是对文明起源的研究中是有重合部分的,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敦促的。她说,如果往前追溯,会发现从蒋观云开始,到郑振铎、陈梦家、李济、饶宗颐、张光直、李学勤等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他们对神话学与古史研究的密切关系均有强调与论述。于玉荣举例说,张光直本身为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却充分重视神话的古史研究价值且卓有成就,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他就将神话学理论融入青铜器阐读,取得了令海内外瞩目的成就,并提出“中国古代的艺术在文明起源的程序上起了关键性作用”的论断。

      叶舒宪告诉记者,文学人类学一派学人已充分意识到神话本不是隶属于文学的,而是文、史、哲、宗教、政治等的共同源头。他建议,神话学研究需要回到多学科视角的互动语境,也就相当于重回神话思维时代的真切历史语境,而不是继续固执在当代学术分科的割裂语境中。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8日第1288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积极构建“朝向当下”的神话学
下一条: ·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神话研究问题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