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CFS会务║关于近期会员会籍管理工作的说明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倪弋:民俗怎样与法律兼容
  作者:倪弋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27 | 点击数:4887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北赵县一名制作“古火”烟花20余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因在居民区非法制造烟花,被法院以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零6个月。

  这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法院判决过于机械、缺乏温度,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也有观点赞同法院判决,认为法律不能为了保护非遗,就忽视公共安全隐藏的危险。

  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裁判原则来看,未经批准,在居民区非法制造烟花15千克以上,的确涉嫌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基于“不知法不免责”的原则,不能因为“不懂法”就免于法律制裁。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该非遗传承人并非为了出售牟利或其他违法目的,而是为当地举办“五道古火会”制造烟花,这是为了丰富当地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民俗。类似于制作烟花这样的民俗文化,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很难意识到这涉嫌犯罪,突然间遭到法律惩处,难怪有人难以认同。

  非遗传承人因传承非遗而获刑,似乎是一起因不知法而遭法律惩处的简单案例。但往深了看,这折射出法律秩序与传统民俗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如果这一事件的法律逻辑成为常态,那么一批类似非遗项目都可能遭遇同样问题。

  难道法律秩序与传统民俗只能非此即彼么?法律对烟花爆竹等爆炸物的严控,旨在营造更为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而火会等传统民俗则是充实文化生活、丰盈精神情感的良方。究其本质都是为了人们更好地幸福生活,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矛盾。

  非遗传承人之所以获刑,根本原因在于违反了法律的相关规定。法律并非一律禁止生产烟花爆竹,而是基于安全考虑,要求在生产前取得行政许可,以加强安全监管。倘若行政部门能做好调查工作,加强服务引导;司法部门能做好宣传工作,把问题想细一点、把工作想早一步,事情的走向也许就会完全不同。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未雨绸缪的普法宣传,要让群众能够了解相关规定,知悉可能存在的违法责任和法律风险,才能将矛盾止于发端。

  积极回应现实变化、破解现实难题,是法律不断完善的应有之义。不妨在立法中,针对烟花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台、完善涉及具体适用的法律解释。与此同时,公众在参与民俗活动时,也应增强法治意识,严格遵守法律,确保民俗活动的合法性、安全性。只有在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下,传统民俗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2017年07月05日17版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引俗语、话古训、打比方,习近平勉励港人致辞中的智慧
下一条: ·失落的民间故事需要“徐荣耀们”来打捞
   相关链接
·[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们即#活态遗产
·《非遗公约》20年:欢迎使用“非遗在中国2020”App·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