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莆田仙遊紀行
  作者: 莫艾   摄影/图:高初 莫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2-13 | 点击数:7730
 

宗族與社會組織網路

  宗族(透過廟)成為實際的社會組織機構。傳統社會某些時期,民間社會的許多事務都由宗族負責。實地考察得到的訊息傳達出一個意思:在社會主義時期和激進的文革階段,這傳統也還潛在。忠臣廟碑文的記述耐人尋味:重修的動議萌生於1971年這樣的歷史緊張階段。

  我們參訪了一個執掌著該區域事務管理權並負責協調下屬各村聯盟關係的祖廟三公廟(又稱白湖三公祖社)。村落聯盟,在當地叫做「柱」,是明清以來當地勢力弱小的小姓組成聯盟以抗衡地方大姓欺侮的一種方式。三公廟統轄區域下屬的「六柱」。在鄭老師的引薦下,我們與「六柱」現任「董事長」、退休的村書記聊天。所謂地方董事機構基本由退休官員、退休教師或有過城市任職經歷的人擔任,他們既要熟悉政府的規則和咦鞣绞健⒂心芰贤ǖ胤脚c政府,又在鄉間具較高威望。各「柱」的劃分原則也有意思:以各村落聯盟之間勢力、資源的均衡為原則,而非自然地理意義的聯結區域。這樣,每一「柱」包含的幾個村子可能並不接鄰,村落聯盟之間在地理上呈現相互穿插(「花插」)狀態。這一民間創造的區劃方式可能與清中葉以來福建沿海嚴重的械鬥歷史相關,旨在調解地方區域矛盾。也有人問到現在的宗族「董事會」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職能區別及分工,解答是:地方組織基本負責處理(鄉、村)政府部門無法處理的事務,集中於調解各「柱」、各村之間的矛盾(而非村內事務)。

  三公廟被保存在原址,但周圍街區已遭遇拆遷,拆遷區內不同村落的幾座廟被拆掉,後大多被集中於祖廟所在的街道進行重建。還有的坐落在現代化樓盤的公共綠地(如祭拜陳文龍的太師廟)。在三公廟的牆壁上,懸掛著《三公祖社及太師廟歷史的記載的祭拜條例》。據當地知情者說,這是董事會的後輩近幾年整理出來的(他自己很可能是整理者之一),還有資料、經驗、做法有待整理。已有的條例清楚整理出祭拜儀式的具體步驟、內容、過程,不同身分者的做法、選舉辦法,董事會的執行辦法、款項的徵收和管理等內容。鄭老師要大家重視條例起首的聲明:「本條例經董事會研究,法師點眼,並經威顯壇太師爺卜杯指點批准下作出如下決定:一、白湖境三公祖社……史記來歷,舊例不可破,新例不可創。如有新制發明由新人自己負責,後果自負,一切與社公無關。」祖廟和下屬廟宇的關係也值得關注。太師廟附屬於三公祖廟,每年有相應的祭拜禮儀:「浦邊鄉民自古有『浦邊太師爺,要吃就得走』一說,即是每年三公祖廟節慶時,要把浦邊太師爺抬到三公祖廟去饗祀」。廟裡嶄新的《浦邊廟社戶口名單》(太師廟發源地即浦邊地區)上錄寫著各戶戶主姓名與聯繫電話(多為手機號),而這個名單即顯示著流動狀態下的家族組織網絡:雖然許多成員遷移到外地,但此前形成的家族網路還在並具備著維繫作用。在廟中留下戶主名和聯絡方式,意味著這些戶還在家族組織中占據著位置。

  事實上,莆仙人的幾項大生意:加油站、民營醫院、金銀首飾業與傳統木雕都是全國範圍的。2000年後,加油站的業務範圍並且拓展至中亞(鄭老師笑說,莆仙人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實踐「一帶一路」了)。在這樣的狀態下,外出人員、特別比較富足的生意人依然非常重視家族的維繫和成員間的連帶。莆仙、仙遊的元宵儀式還能這樣熱鬧和莆仙富商的投入直接相關。藉每年回鄉參與儀式的機會,大家交換各類生意資訊,這樣的契機很可能直接促成下一步的投資與經營動向。並且,對於莆仙人來說,做生意、投資、借貸的基礎是家族成員間的信任。聽說有在家族內借貸做生意卻虧本賠錢的成員,會去海外辛苦打拼賺錢再回來還債,贏回聲譽後繼續借貸做生意以東山再起。鄭老師還強調莆仙人一般採取合股經營的方式。在我理解,合股經營的觀念和地區地理條件下產生的生產方式、歷史傳承相關,建立在「家族」體制的人際根基之上,體現了共同承擔利益和風險的連帶意識。

生機與「風土」

  在莆仙和仙遊的廟裡,常常能夠感受到一種親切、包容的氣氛。廟裡的人對待我們非常和善,仿佛自家人般熱情、自在,會請大家吃茶聊天。得知鄭老師來,廟首或宗族的董事長都盡可能趕來,認真講述種種狀況並解答疑問。當然無法抹去一個前提:我們的進入是由一位有威望而又溫厚的「鄉紳」帶領的。有這樣一層關係,大家就不是純然的「外鄉人」了。幾天裡在各處寺廟自在地遊蕩,累積下不少鮮活的印象。

  在幾處擺放香火的神案(如「大聖廟」)中央,看見插了新鮮的枝葉。在天光和燭光下,一簇綠葉清新靈動,配著四周活潑的各路神明,神的護佑變得親近、溫厚。(遊神隊伍的旗子上也都綁著綠油油的樹枝,據說象徵武將和馬匹的食物。)即便四周繪有威儀的武將,有一束枝葉在神前以那樣柔和的方式呼應著神明(或許也映照著朝拜者的心靈),宗教的震懾力和懲戒感還是被消除了許多。也喜歡三公廟(白湖三公祖社)大門屋簷下掛著的傳統油紙燈唬寒嬃艘馊⒚摰纳裣桑€以漢隸般的稚拙筆法寫著「上元恩主三公、後土夫人、司馬聖王、田公元帥、觀音大士、三簫娘娘祈福」的字樣。油紙塗了鮮豔的色彩,透明而靚麗。漂亮的大燈辉谖莺櫹嘛h飄晃晃,很是活潑。

  我們參訪拆遷村落山坡新建的「龍橋媽祖宮」(面對著現代化的樓盤群)時,正趕上村民準備儀式用品、擺供桌。這些事務多由本地婦女擔任。意外看到一個個大圓盆裡預備的原材料:是裹著薄麵炸好的成排芋條,泡發的木耳、香菇、黃花菜和小餅乾。「擺盤」的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勤快媳婦,正用巧手把小餅乾一個個插在塑膠花枝上,做成雲霧繚繞的仙樹。炸好的芋條則經溫熱的油幻化為「山水」,煎製手法如水墨畫一般,隨興所至,千變萬化。泡發的木耳、黃花菜則就是「山川」了。以故鄉的山水供奉神明,村婦的創造透出的對故鄉蒙養的感激,令人好生讚歎。在這樣的氛圍裡,我對廟裡供奉的動物生靈的懼怕心也減弱了。媽祖廟入口的香案擺放著全豬,大殿內裡還有數十隻肥碩的雞鴨,都被塗上紅色,以乖乖馴服的姿勢列隊迎候著神明。看著它們,心情複雜:人類的殘忍,人類愛生活的心,活潑、強悍而又細膩的生活感覺連在了一起。

  一路行車,在山間或村頭偶爾遇到的當地傳統墓葬也令人生起感觸:微高的土堆堆起一個湝的半月形土丘,外面是矮矮的半圓圍牆(類似矮籬笆),墓碑也是矮矮的橢圓形,被置於墓穴中央。感慨於逝者被這樣環抱,以及人和土地間溫厚的歸屬感。

  另一在腦海中關聯的體驗,是回到廈門後在鼇園遇到集美解放紀念碑圍欄的浮雕世界。這座1951年建造、1960年竣工的建築群,圍繞碑體環繞著四層圍欄,由二百多塊石雕組成。石雕描繪了開國大典、工業、手工業、農業生產場景,社會主義新生活場景,以及各類飛禽走獸、植物花草與農作物。CXM-48式棉花收割機、汽船漁撈、防治棉蟲、做體操的小學生、打掃街道的市民──這些情景不可思議地構成一個平凡卻又光彩熠熠的世界。(圖2、3)對陳嘉庚先生、對五十年代福建的社會改造與發展狀況都不了解,但面對這樣的表現世界不由浮想聯翩:福建地區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中的創造與成就,華僑是革命之母,革命與「風土」間的轉化關係,「新中國」在這「人間」落地的狀況,動植物、生產與生活的創造、新生活中人們那樸實無華的平凡與清新活潑的生命能量,令人升起無數感動。

圖2:鰲園陳嘉庚墓,浮雕之一

圖3:鰲園陳嘉庚墓,浮雕之二,清潔衛生常識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张娜]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条: ·[李银兵 甘代军]危机、建构与反思:民族志科学性探析
   相关链接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杨俊安]文学与民俗的交融:《窦占龙憋宝》中的民俗生活·[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王子尧]流动的市声:北京“杂吧地儿”的生活之籁·[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刘春艳]民间傻女婿故事的跨文类传播与文类互构
·[林继富]跨界、破圈: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融入现代生活·[黄元韬]乡愁视角下的农民工个人叙事研究
·[贺少雅]冬至消寒会考论·[郭宁]日常图景与心灵世界:动物精怪传说中的地方意义
·[丁津津]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风热潮下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思考·[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徐赣丽 张寒月]辨物居方:明代文人生活文化及其当代启示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孙笑非]新式家具下乡: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家庭生活的变奏与空间秩序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