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宋靖野]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
  作者:宋靖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22 | 点击数:19512
 

  而正是在身体和人口的交汇处,以及在针对二者之规训和管制的交汇处,另一个阈限性主题得以浮现,那就是性(sex)。众所周知,福柯的后期巨著《性经验史》正是一部关于知识、权力、规训和主体技术的谱系学著作。而在其有关生命政治的讨论中,则更为明确地赋予性一种阈限性地位。性,不仅是有关健康、习性和能量控制的身体技术,同时,更是关乎生育率和人口结构的监控机制。因而,性之于生物权力正如生物权力之于现代性。这里,阈限者因其独特的结构性位置而成为了规训权力作用的焦点。阈限的权力维度和批判面向彰显无疑。

  概而言之,尽管特纳将阈限从过渡礼仪模式中脱嵌出来,是为前者理论脉络中的一个关键性节点,但这一将阈限实体化、功能化的倾向,很快便在后结构主义的权力解剖术中被消解殆尽。对过渡礼仪的这一批判性诠释,连同对非仪式性过渡和地方性生产的观照,或可反映出在表述危机时代我们对于过渡礼仪模式的一些基本看法。这对于引导我们超越仪式与社会的范畴去反思性地看待过渡礼仪模式本身,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智识财富。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初步厘清了过渡礼仪的概念谱系。首先,在其初创阶段,作为仪式理论的过渡礼仪以一种借自空间的直观作为经验根基,它强调仪式过程和次序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力图在非连续性差异中建构一种秩序感。随后,在英国学派的倡导与推广下,过渡礼仪逐渐发展成一种社会理论,过渡和阈限的无结构和反结构性质被视为社会分层体系的一种功能状态,它不仅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社会再生产的一种原初动力。然而,随着晚近传统的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普遍遭遇滑铁卢而陷入表述危机的困境,过渡礼仪模式的一些内涵和面向也开始被重新加以思考。过渡礼仪的生存论、实践论基础,过渡礼仪的现象学和符号学意义,以及对阈限之规训等议题相继被提出,这对于全面检视过渡礼仪的理论脉络,进而推动其在实证层面的批判性运用,无疑都是不可或缺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麻国庆]跨区域社会体系:以环南中国海区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研究
下一条: ·[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朱林]时间的空间化:民间传说的地方性再认识
·[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赵经纬]遗产话语下社区博物馆的功能建构及其空间实践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
·[张琼洁 苏紫祺]超越感官的阈限:一种感知现象学对表演理论拓展的探讨·[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
·[苏筱]数字篝火:锻造当代民俗熔炉的“游戏-仪式空间”·[石岩奇]三扇门:沂蒙地区婚嫁礼仪中的空间过渡与人生通过
·[孟令法]社会需求与信俗治理的失衡:民间信俗空间当代兴废的政策反思·[吕文君]流动的祠堂:仪式中的宗族镜像与秩序再生产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忠帆]孟姜女传说“泪-泉”景观叙事研究
·[刘永发 薛熙明 焦敏]真武水神信仰源流及时空演化研究·[刘婷 高睿涵]空间分类与精神实践:武陵山区文化空间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价值意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