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

为遗产而团结:七种方式,参与其中!
  作者:UNESCO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8 | 点击数:2958
 

  为遗产而团结活动是一次全球性运动,旨在弘扬和保护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我们呼吁人人积极参与,向世人宣传这一活动的重要性——以下七种方式助你参与其中。

  1. 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支持

  运用脸书、推特、微博或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告知世人,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并弘扬。也可以将你所喜爱的遗产地或文化传统图片张贴上去,说明它对你有何意义。

  2. 探索所在社区的遗产

  纪念文化遗产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出去亲身体验!找到附近的世界遗产地,或者访问本地遗产组织或文化机构的网站,探索文化遗产对你所在社区发挥的重要作用。

  3. 组织为遗产而团结活动

  将亲朋好友和同事聚集起来,计划一场活动,颂扬文化遗产,团结一致,在全世界保护受到攻击的遗产。邀请本地区的遗产地、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方面共同参与,协同本地媒体合作进行报道。另外也请通知我们,以便将你们组织的活动添加到活动名单当中。

  4. 让本国政府了解遗产意义重大

  你也可以与本国政府代表联系,让他们了解你为何认为文化遗产十分重要,为何必须保护遗产,将其留给未来世世代代,进而担任本社区的为遗产而团结活动大使。

  5. 志愿保护遗产

  与本地区遗产地和文化机构接触,了解如何参与保护遗产。也可了解我们的世界遗产志愿者计划为志愿者提供的参与全球各文化遗产地工作的机会。

  6. 向遗产应急基金捐助

  如果你愿意对紧急情况下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进行经济资助,可以考虑向“遗产应急基金”进行捐助。这一基金旨在通过对紧急情况作出更加有效的反应,保护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防止灾害和冲突造成的破坏。

  7. 随时了解活动情况

  随时回来了解为遗产而团结的活动近况,看看大家在脸书、推特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面谈论什么。也恳请签阅世界遗产邮寄名单,了解世界各地文化遗产方面活动的最新讯息。

 

       相关背景:

  #为遗产而团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广的一项全球性活动,旨在弘扬并保护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发起这场活动是为了应对文化遗产目前所遭受到的前所未有的攻击,呼吁我们每一个人通过颂扬遗产地、文物和文化传统来反对极端主义和激进化倾向,因为正是这一切让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并充满生机。

 

  文章来源:UNESCO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下一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果框架专家会议在京召开
   相关链接
·[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林晨滢]从嘉峪关传说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路径
·[梁爽]论“地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内生性发展·[李欣桐]日本新冠疫情下妖怪 Amabie 形象的多重建构
·[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
·[霍志刚]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与文化认同建构·[何卫东]全球化与本土化视域下京族体育文化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
·[郭凤尧]民俗场域中女性参与的类型构建及禁忌逻辑·[顾佳敏]从地方符号到公共认同:“苏超”出圈的文化认同动态建构路径与机制
·[付晓丰]从技术祛魅到新民俗建构:中国婚礼摄影的现代实践与文化重构·[杜韵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理论演进、实践反思与未来路径
·[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
·[陈在扬]磁州窑烧制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文化景观构建·[陈慢慢]刘累御龙故事与汉政权正统性建构
·[阿盈娜 何彬]西北饮食文化交融研究·庆祝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2025年10月17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