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生态博物馆研究综述:理论演进、实践反思与未来路径
杜韵红
(云南民族博物馆)
摘 要: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博物馆运动的核心实践形态,其理论演进与本土化实践始终是博物馆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博物馆概念的历史谱系与生态博物馆的发展脉络,重点剖析国际生态博物馆的理论内核与中国本土化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博物馆概念从古希腊 “缪斯圣殿” 演进至当代 “人文生态主义” 范式,经历了公共性拓展、功能多元化与社会服务导向的三重转型;国际生态博物馆以 “社区中心”“活态保护”“整体叙事” 为核心特征,在全球传播中形成差异化形态。中国生态博物馆实践历经三代发展:以贵州梭嘎为代表的 “村落本位实验”、广西 “1+10” 模式的 “专业引领集群”、浙江安吉的 “全域网络治理”,并形成 “六枝原则” 等本土化理论成果,但同时面临 “行政主导—社区被动” 的结构性矛盾、文旅融合的张力平衡及可持续运营的适配难题。基于现有研究瓶颈,未来需实现从 “物的保护” 到 “人的赋能”、“个案描述” 到 “系统比较”、“单学科应用” 到 “跨学科融合”、“实践描述” 到 “理论生产” 的四大转向,通过 “双向透视” 的田野研究策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博物馆理论话语体系,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践解释力与可复制的操作机制。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新博物馆运动;本土化实践;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振兴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