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国际经验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经验

[爱川纪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韩国
  作者:[日]爱川纪子(Noriko Aikawa-Faure) 沈燕译 彭牧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19 | 点击数:7029
 

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宗庙祭礼乐

  摘要:本文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和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具体过程,从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后来确保其通过的各种努力,其间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的界定与演变、相关重要会议的召开等。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起草《公约》文本的过程中,韩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其“人间国宝”项目的提出与实践。除韩国外,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积极进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理论创新,这导致了“亚洲转向”的出现。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项目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有待解决。

  关键词: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亚洲转向”

  [作者简介] 爱川纪子,日本政府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前主任。

  [译者简介]沈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彭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为爱川纪子出席“韩国在支持国际非遗保护工作中的角色与挑战”国际会议(2015年11月12~15日,韩国全州)时所做的大会主旨演讲。本文的翻译和发表获得了韩国国家非物质遗产中心(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Center)和她本人的授权,特致谢忱!——译者注


1、引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即下文所称《2003公约》),自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之后,如今已有163个国家加入,并已有36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日后所称的ICH)被列入《公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约》通过之后不久,一些人类学家就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创举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和意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教科文组织在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发生的转变表示满意。他们特别赞赏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公约》中,实践者—社区(the practitioner-communitie)的作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的存续力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满意地指出,《公约》把展示的技能和过程而非最终成品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他们中很多人还是担忧,列入《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产化”(“heritagization”)。他们担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负面影响,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等级化、活遗产的固定化及其变化如“官方化”(“officialization”)或“民俗化”(“folklorization”)。

  这篇论文首先回顾了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的主要步骤,然后是1999年后有关《公约》的各种准备工作,再到2003年确保其通过。这篇论文还考察了韩国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起草《公约》文本过程中的作用。随后,该论文还注意到“亚洲转向”(“Asian turn”)如何在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发生。最后我将在国家和国际两个层面上,表达我个人对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未来发展的期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专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经验与挑战:以韩国为视点
下一条: ·[任敦姬]“人间国宝”(Living Human Treasure)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挑战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