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用创意增加戏曲传承的吸引力
  作者:秦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06 | 点击数:2398
 

   如今,普及包括京剧在内的多种戏曲样式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人们也乐于看到生、旦、净、丑走下舞台,把从唱到化装,从油彩到道具等有关戏曲的点点滴滴“零距离”尽情展现,在激发好奇、引发兴趣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繁荣戏曲艺术。应当说,从培养观众的角度而言,这类大量演出之外的“额外做法”可圈可点,特别是对于有着繁忙演出任务的文艺院团而言,为了戏曲的明天,台上演戏、台下育人,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笔者认为除传统的开放后台,戏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外,在调动参与感方面还应进一步创新思维,用创意增强吸引力和互动性。也就是说,要着力从“有什么展示什么”转变成“需要什么提供什么”,从而实现传统戏曲的文化滋养与青少年群体文化需求的对接。

  比如,我们在公园常常可以看到,一群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起,手持颜料给各种卡通玩偶上色着装。那么,被填色的对象为何不能是蓝脸的窦尔敦、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呢?

  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和模仿力最强的年龄阶段,而传统戏曲又是综合性极强的艺术门类,无论是唱、念、做、打,还是鼓点、绝活,抑或插科打诨,每一项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且值得学习和品味,应当创设新颖的样式,让更多观众真切参与进来。

  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主力军之一,戏曲的艺术性自然毋庸置疑;而作为“高台教化”范例和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在知识性和历史文化方面同样储备深厚。富矿当为民所用。因此,在高质量的戏曲演出之外,不妨着力用好的创意,增强趣味性、互动性,为戏曲传承发展凝聚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5月6日第1版
【本文责编:博史伊卓】

上一条: ·故宫研究院成立中国书法研究所并发布多项成果
下一条: ·江苏镇江举办非遗规划编制培训班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