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出版资讯

首页动态·资讯出版资讯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5)》发布
  作者:记者 温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5-11-20 | 点击数:1601
 


    光明网讯(记者 温源)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5)》昨天在京发布。该报告全面分析总结了2014年度我国非遗保护发展整体状况、特点趋势、热点难点、存在问题和发展对策。

  报告显示,过去十年我国非遗保护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建立了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形成了“中国经验”。城镇化是实现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中国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目标。在“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基本原则指导下,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有必要的,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留住青山绿水”“留住乡愁”的具体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的建设,其实就是非遗的整体性保护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实现城镇化建设与非遗保护的协同发展,关键在于政策上明确两者的关系,对策上经过专业的论证,然后谨慎对待发展。

  报告指出,现行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持,但仍存在相当的不足。现阶段,法学界对非遗的民事权利适用知识产权法还是特别权利法依然有不同意见。在立法实践中,陕西、宁夏、湖南等地方在非遗知识产权法立法方面做了一些积极尝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必须具有国际视角。与此同时,在国内立法方面,应该加快相关法律的修订工作,补充可以与《非遗法》相支撑和衔接的内容。

  中国目前正在快速进入现代后现代社会,数字化等现代科技正在迅速该变着我们的生活。报告提到,如何适应并进而主动运用数字化等技术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心已经编制完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专业标准》,正在进行试点和推广工作。接下来应该进一步完善非遗数字化采集、资源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化标准规范等一整套详细的、可操作性的标准,指导全国非遗数字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因此任何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报告认为,非遗保护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公民的义务。在我国,社会力量逐渐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始形成“全民保护”模式。今后,非遗的保护应该注意非代表性传承人这个群体,在政策上和保护措施上给予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文章来源:光明网 2015-11-19 10:27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俄罗斯前驻华外交官夫妇出书推广中国民俗文化
下一条: ·《北京四合院志》出版 记录北京四合院建筑风貌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