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燕琴]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
  作者:王燕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12-16 | 点击数:16064
 
佛、道两教在中国兴起后,基本上也受到民间信仰的这种功利原则的影响。对一些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或许会去探讨宗教的教义、会去琢磨宗教的思维方式,然而,对普通大众而言,他们关心得更多的往往是宗教到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因此,为了满足信众的需要,也为了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壮大,佛、道两教不能不面对现实的精神环境。于是,道教与佛教的精英们不仅把民间流行的神祇编入自己的神灵谱系,还竭力把本派神灵的功能无限扩大化,并努力宣扬其“灵验”性。在佛、道两教中,比较受欢迎的神灵往往是全能型的。如道教的“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羽,既是忠勇仁义的典型,又是武圣人、三界伏魔大帝、商界的财神,还能保佑文人学者应举高中。而福建流行的瘟神,其开始只能取缔疫鬼、消除瘟疫,到后来竟成了海神、医神、保境安民之神,到最后甚至成了“万能之神”,这种职能的转变不能不令人诧异。然而,如果从吸引各行各业的信众这一目的出发来考虑,这种现象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佛教也是一样,其最受欢迎的神祇应该是观音,因为观音有慈悲之心, 能观尽世间一切不平之音,而且化身极多,能同时满足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们的各种需要,既有拔苦救难的慈悲心肠,又有消灾赐福的无限神力。在这双重优势下,观音受到人们的普遍崇奉便不足为怪了。佛、道两教的发展,摆脱不了中国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功利心理的影响。
基督教,作为近年来在中国发展比较迅速的宗教,也蒙上了这种功利性色彩。基督教信徒在中国有“老人多、妇女多、文盲多”的特点。其中不少人往往是因为有了病痛,或者生活不如意,或者出于其它的目的而皈依上帝的,他们的信仰中也浸染着功利性。对于广大底层的信徒而言,基督教不仅是他们艰难贫困生活中的依托,是他们祈求平安、祈求衣食、消灾祛病的唯一方式,更是改善其自身处境的希望。④他们像以往拜菩萨那样去敬拜上帝,其中的功利性是不言而喻的。
宗教的功利性,也引发了宗教的世俗化。宗教的世俗化,主要体现在其接引方式的简便化,及其宗教仪式的趋利性。道士、和尚,为了名利,或为了弘,教 往来于权贵之间的,大有人在;宗教人士利用谶语,邀宠于权贵的现象,也不少见。在接引方式上,不少教派也纷纷简化自身的程序,以适应民众的要求。例如佛教的净土宗,便提倡“念佛即可往生”,只要声声念佛,便可以得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简单的程序,却能获得如此巨大的回报,当然心动者也就多了。禅宗出现后,也提倡行立坐卧均是修行,反对坐禅及执着于经典。这些世俗化的修行方法,明显是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习惯的影响。
中国宗教的世俗性更多地表现在其为民众消灾祈福的仪式上。道教、佛教,经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斋醮仪式和道场法会。其所祈禳的事项包括生日、治病、消灾、祈雨、应举、求子、安宅、延生、修道求仙、济度亡灵等, 都是与民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正因为如此,这些仪式大大加深了民众对宗教的依赖,扩大了宗教的影响, 也增加了寺庙的经济来源。这些仪式的长期存在,正是宗教与民俗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宗教仪式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这些仪式虽然是经过历代高僧名道屡次修订而成,然而其最根本的来源还是在民间。早在道教、佛教产生之前,中国民间便流传着形形色色的原始巫术。古人正是凭借着原始巫术,来实现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以求得神灵的庇佑。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古人逐渐积累了许多祭祀仪式和媚神仪式,这些仪式积淀下来,为后来道教、佛教科仪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道教产生后,这些原始民间巫术便很自然地融入到道教仪式之中。唐大潮在《道教科仪与中国古老宗教仪式》一文中提到,道教的科仪与古代日月星辰、风云雷雪等的祭祀仪式,与土地山河、农业神、鬼魂祭祀等的祭祀仪式有关。道教的仪式是古人神灵信仰仪式的继续与完善。同样,这些仪式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仪式的一部分,佛教徒中进行占卜、抽签、祈雨、禳灾、佑福的现象也相当普遍。僧侣为人作法、诵经、超渡亡灵、收惊、打鬼、捉妖等也屡见不鲜。可以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佛教都已明显地走向了民间化、世俗化。传统民间巫术透过了佛教、道教,仍对民众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陈春声]明末东南沿海社会重建与乡绅之角色
下一条: ·[纳钦]复调式祭祀仪式与复合型民俗角色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
·[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覃钧婷]桂南壮族地区婚俗的仪式展演与历史作用·[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胡小可]“鸡犬升天”:丧葬礼仪与道教升仙传说中的鸡犬并举问题
·[高晓晗]明清时期畿南地区祀神场域中的官民互动[]·[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