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在传统节日中重塑历史文化记忆
——深化节日研究 化解传承危机
  作者:记者 张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20 | 点击数:826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家庭与团圆一直是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亘古不变的主题。近年来,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集中体现,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在学术研究领域,节日文化研究者在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研究节日历史、内涵、功能、意义,而且更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回归与社会实践。当前的节日文化研究呈现何种态势?在社会转型的当下,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应该如何维系?围绕节日文化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走向勃兴

  2007年,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正式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年节体系,标志着传统节日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新时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全面复兴路径的探讨也在学界展开。

  当前,国家层面的节日调查与整理工作正在进行,早在2009年,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中国节日志》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今年1月,《中国节日志》首批10卷编撰完成,并公开出版发行。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向记者介绍说,《中国节日志》以传统节日,即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庆典、祭会等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学科参与(既包含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学科,也包含文学、戏曲、音乐等人文艺术学科);运用数字化的全媒体记录,综合利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现代化记录手段,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整体性、多视角的科学记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铁梁表示,《中国节日志》尝试运用“整体研究”的方法,对于春节等传统节日事象给予结构性与综合性的描述,并要求每一分卷都附有一组详实的实地调查报告,代表了中国节日研究的最高水平。

  记者了解到,为深化节日研究,相关学术机构与学术期刊也在创建,近年来,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陆续在云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建立了节日文化研究的工作基地;2009年,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编辑出版《节日研究》创刊,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向记者介绍,《节日研究》设讨论专题,如今已出版了“春节文化专辑”、“节日与戏曲”、“节日与传播”、“海外春节”等9辑。

  “当前,节日理论研究有了更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多种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视角运用到节日研究当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表示,当前传统节日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多关注传统节日的应用研究,重视传统节日在当代活态表现的田野调查,写作了一批较优秀的传统民族节日调查报告,为节日研究提供了丰富了民俗资料。

  节日研究离不开多学科参与

  千百年来,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在传承中变化。节日研究,既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又要将节日放在当下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考量,这离不开多学科参与。

  张士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节日在历史上从来就是处于不断的变迁过程之中,诸多节俗及文化内涵是在多种文化的激荡中“层累”而成的。在当今的现代化、城市化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普遍发生转变,节日本身也呈现出时间性、地域性和民族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等多种特征,因此,节日研究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

  事实上,由张士闪参与主编的《节日研究》刊物就采用广义的“节日”定义,包括节日、祭典、庙会、歌会等,提倡以节日为话题的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09月18日 09:1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上巳节与日本的女儿节
下一条: ·[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