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梁保尔 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
——概念、分类、保护、利用
  作者:梁保尔 马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9-11 | 点击数:15336
 
因此,为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并使香火永存,亟须“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8月28日批准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作为缔约国,中国承诺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1.建立保护规约
至今相关的国际规约有7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1989)、《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1997)、《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1998)、《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2005)等。这些文件着力于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认定、保护、援助、筹资方面约定基本规则,并据以陆续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90项)。
至今相关的国内规约有5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建设部、文物局等部门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4/02/1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2005/03/26),核心内容有: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国办发[2005]18号附件)》(2005/03/26),核心内容有: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审、保护、评估工作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2005/12/22),核心内容有: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2006/05/20),核心内容有: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564项目前已上网公示(2008/1/24)。《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也在拟议之中。
2.实施保护工程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推荐申报项目,标准有4条:“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符合以上条件,且处于濒危状态。”因此“濒危”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条件。
为了“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2004/04/08)),文化部制定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这一方案规划了保护工程从2004年至2020年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目标:普查摸底建立数据库;分级保护抢救珍贵濒危文化种类;建立标准规范和保护名录;命名传承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立法;建立专业保护队伍等。此外还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2005/03/2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2006/12/06修订),提供遗产的分类代码、工作流程、调查提纲以及操作规程等。
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到目前为止,文化部组织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文化部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2005/06/30))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工作。经评审,确定第一批名录代表作518项(2006/05/20),第二批名录代表作推荐项目新入选项目564项(扩展进第一批名录的项目134项)(2008/124);确定第一批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传承人226名(2007/06/05),第二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五大类传承人551名(2008/01/26)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朝戈金: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
下一条: ·[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