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萧放]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1]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7-27 | 点击数:9144
 

  摘要:端午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依托端午节日习俗生产出来的口头传统,它是传承节俗的人们的精神意象与情感表达,端午民间文学是中国节日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类,主要有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端午民间歌谣、端午谚语等三大类别。在端午节的当代传承中,端午民间文学体裁与载体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关注到新媒体中非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学现象。

  关键词:端午;民间文学;分类;功能


  端午是中国的古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特别的禁忌日,围绕着端午节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两大传统主题,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学题材。从端午民间文学体裁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与民间谚语三种类型上。由于民间传说故事在传承、诠释端午节俗方面有着特殊的言说优势,因此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在端午民间文学中分量最重,其次是与端午时令活动紧密相关的民间歌谣,最后是以端午时令生产、生活习俗为中心的谚语。当代社会由于文字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端午民间文学呈现出新的形态,其中端午节日的手机短信最为活跃。

  一、 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分类与口头传统的文化功能

  “与节庆同时并行的历史,是节庆诠释的历史”。[2]节日传说故事就是民众对节庆起源与节物习俗的口头解释。这些解释充满了民众对节日习俗的理解与想象,它为节俗的传承与节物运用、传播提供了内在的精神动力。端午作为夏季的大节,它的习俗丰富,人们围绕着端午节形成了庞大的民间传说故事群。从民间传说故事的分布范围看,它不仅在长江中下游形成重叠丛生的端午民间传说故事带,而且远传中国西南、西北、东北与东南等地区。端午民间传说故事还随着端午节俗的传播,进入到少数民族生活之中。在民族地区,端午传说故事虽然穿上了民族服装,但其情节基干与汉族地区并无不同。从端午民间传说故事的民族间流传情况看,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其实很早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传统。

  在民间口承传统中端午传说故事数量较大,按照传说故事的主题,端午传说故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端午起源传说故事、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端午竞技娱乐传说故事,以及端午节其他传说故事。由于民间传说故事粘连与一些情节的挪移,要对民间传说故事进行严格的划分是很困难的事,我们这里的区分也是相对的概略性的。

  端午起源的传说故事。我们确定起源性传说故事时,是就端午节日整体起源来说的,对于具体的端午节物习俗的起源,我们归入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类。关于端午节日起源传说故事,在端午传说故事中比重较轻。我们在本书中收录了十几则端午起源传说故事,其中与屈原有关的数则传说故事,分别采自湖南、山东、河南等地,其他与各地人物风土有关,可见在端午节的民间传统中,屈原有较大影响,但从端午起源的传说故事比例看,它并不占主导地位。从端午起源的传说故事看,在民众口头叙事中多数将它归结为某位重要历史人物,或者某一地方重要历史事件。从起源中可见民众的质朴情感。在少数民族地区端午的起源又跟民族生活有着紧密关系,其主题同样是躲避灾难,追求幸福生活。

  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这类传说故事以避祸求吉为主题,它在端午口头叙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书收录了近百则,虽然也有部分传说故事大同小异,但为了体现其流传地区的广泛及传说地方化的特性,我们也予编录,以资比较。在节日传说故事中,人们偏爱对节日物件与节俗行为进行历史起源的解释与说明,民众的价值观、历史观、伦理观、禁忌意识与避灾祈福的情感态度在传说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端午是以避忌为主题的节日,端午的节物与民俗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如影随形的是相关的传说故事。

  粽子本是夏至的节物,它的结构与古代的阴阳观念相关。六朝以后粽子逐渐成为端午的节日食品,在解释粽子起源时,人们的指向明确,大多归结到悼念屈原的传说上,这大约与楚地古老的水神祭祀传统相关。艾与菖蒲这两种药用植物都有祛湿杀菌、解毒辟邪的功效,在湿热仲夏时节,人们在门口插艾、插菖蒲巫术化的措施等,以求平安。在人们的巫术观念隐退之后,人们再解释这样的习俗行为时,赋予它新的情感与伦理的意义,而且将其与古代兵事记忆与重要历史人物关联。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末黄巢的传说,基本情节是,黄巢造反时,民众逃难,有一妇人背着大的,牵着小的,黄巢见了奇怪,质问妇人,原来背的是别人的孩子,牵的是自己的娃儿。黄巢为之感动,就告诉妇人明天在门上插艾(菖蒲、柳、黄花等),就可免除兵祸。好心的妇人告诉了乡亲,人们纷纷在门上插艾等,大家果然逃过了劫难。这天正好是端午节。此后为了保平安,人们年年端午都在门上插艾、插菖蒲等。端午这类特定节物习俗的解释性传说,实际上传承着古老的端午避兵的节俗传统,在汉魏文献中都有端午佩饰某物,以避兵灾的记载。端午节俗传说故事中关于黄巢、张献忠对某一妇女行为的原初误解到后来的尊敬、帮助,妇女为了乡邻说出避祸的秘密,这样的传说故事母题从其文化内涵来说,它既是对端午保健巫术行为的人伦化的解释,同时也是民众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与特殊历史人物的情感评价。

  端午节物的周期应用与民众关于它的周期性的故事讲述,有效地传承与表达了民众的历史观念与普通百姓无私友爱的平民道德。在端午节节物习俗传说故事中,神人传说故事不少,信仰因素突出,在民众口头叙事中端午节与各色神人发生着关系。有天上的玉皇、太白金星、老神仙,水里的龙王,人间的大禹、鬼谷子、张天师、吕洞宾、罗隐等等。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在端午节留下自己的印记。本类传说遍布中国东西南北,甚至传到民族地区。端午节物习俗传说故事中充满了民众的想象,表达了民众的情感,体现了民众历史观与价值观。

  端午竞技娱乐传说故事,是就端午期间竞技娱乐项目所生发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虽然与习俗故事关系密切,有些进入前类中,但这里集中了与龙船竞渡有关的传说故事。这类故事虽然不多,但其精神意涵丰富。龙船竞渡是端午节最盛大的竞技性娱乐活动,人们围绕着龙船竞渡形成系列传说故事,人们在解释龙船竞渡由来时,往往与龙的信仰相关。如湖南《涟河竞龙舟的由来》[3]讲到涟河两岸的两个村庄年年端午龙舟竞渡的来源,说一个村子祭祀金龙,另一个祭祀银龙,两条龙本来关系融洽,后来因为天旱,在降雨的时候缺乏沟通产生了矛盾,进而争斗,后来同归于尽。村民为了纪念,每年端午节在涟河以金色龙船与银色龙船竞渡,由此发生水上斗殴,每年都有伤人的事。“但是又想划,一是觉得有味,一年子难得快活这么一次,二是不服输。于是两村的人便商议立了一条规矩;划船时不准打架,划得快的是赢家,划得慢的是输家,不服气的明年子再来”双方最后约定年年争输赢,年年端午快活比赛。本书还收录数则龙船成神载人飞走的传说,龙船下水后往往成为龙神飞去,划龙船的人悉数消失或死亡。由这些龙船信仰看,端午竞渡源于龙神信仰,龙船不过是龙神的化身,龙船水上竞渡是龙神生命重现的仪式。

  对于比较另类的端午传说故事,我们将其集中在“其他”类别,此类传说故事有数十则,传说故事形态五彩斑斓。内容多涉神灵仙师鬼怪奇人,虽然有的主题可能游离于端午之外,但都与端午有着或疏或密的关系,传说故事情节跌宕,语言生动,趣味盎然。如鬼谷子与媳斗法、张保还阳丹、半仙罗隐、笔误鸟等,每则传说故事都蕴蓄深意。善良的张保五月五日救了一只应躲避而没躲避的蟾蜍,得到还阳丹。他用还阳丹一路救了蚂蚁、老鼠、蜜蜂,还错救了一个狼心狗肺的黑头人,为此惹上祸端,是蚂蚁、老鼠、蜜蜂为他一一解难, 最后得以娶到皇姑,惩罚了恶人,有了好人得到好报的圆满结局。

  端午传说故事是端午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端午节俗的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娱乐、家庭人伦等五大元素,在民间传说故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人们在节日传说故事的口头讲述中充分发挥了民众的想象力,在节日传说故事中表达了民众化解时令不适,纾解精神危机的生活智慧,同时也传递着百姓助人淑世的人文情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类型及文化生态
下一条: ·[张冰]“体裁诗学”视角中的故事文本研究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薛锦霞]“走亲”与“斗龙”:端午龙舟的村际交流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
·[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
·[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甘德志]张果老“蝙蝠原形”考
·[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