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孙敏:《日本人论──基于柳田国男民俗学的考察》
  作者:孙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1-05 | 点击数:5101
 


日本人论──基于柳田国男民俗学的考察
作     者:孙敏 著
 

基本信息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5-1
ISBN:9787509744055
版 次:1
页 数:346
字 数:291000
印刷时间:2013-5-1
开 本:20开
纸 张:胶版纸
 


内容推荐
  《日本人论:基于柳田国男民俗学的考察》讲述了日本人是一个怎样的族群?沿袭着怎样的生活习俗?置身于怎样的社会组织?有着怎样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取向?心灵深处又持有怎样的信仰?《日本人论:基于柳田国男民俗学的考察》通过对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的日本人论进行考察和研究,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从民俗学角度有血有肉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真实形象,解析了日本人的国民性和民族特质,并通过对柳田国男思想的深度解析,揭开了隐藏于柳田民俗学深处的秘密——旨在为日本民族国家政治服务。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柳田国男的日本人论
一 关于日本人论
二 关于柳田国男的日本人论
第二节 民俗学与思想史中的柳田学研究
一 民俗学等领域的柳田学研究
二 思想史领域中的柳田学研究
第三节 柳田民俗学、日本人论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一 柳田民俗学为什么是日本人论
二 本书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柳田国男其人与柳田学
第一节 少年时代的柳田与其学问渊源
一 日本国学的熏陶
二 西化主义和西方思想的影响
三 国粹主义的影响
第二节 青壮年时代的柳田与其农政学。
一 天皇国家主义的影响
二 柳田农政学的展开
三 从农政学转向民俗学
第三节 中年以后的柳田与其民俗学
一 法西斯主义的影响
二 柳田民俗学的展开
三 战后民主主义的影响
四 柳田民俗学归结于日本人论
小结
 
第二章 基于生活习俗的柳田日本人论
第一节 衣食住居中的日本人
一 日本人的服饰文化
二 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三 日本人的住居
第二节 年中节日中的日本人
一 春季的节庆
二 夏季的节庆
三 秋季的节庆
四 冬季的节庆
第三节 人生仪礼中的日本人
一 出生仪礼
二 成人仪礼
三 婚姻仪礼
四 丧葬仪礼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社会组织的柳田日本人论
第一节 日本人的家族共同体
一 “亲子”“兄弟”关系
二 主妇的地位
三 分家和继承
第二节 日本人的村落共同体
一 家族间的纵横关系
二 年龄组织“组”
三 村落共同体的封闭性和扩展性
第三节 日本人的国家共同体
一 柳田国男的家族国家观
二 柳田国男的日本近代家族国家观批判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民俗信仰的柳田日本人论
第一节 神的信仰
一 固有信仰
二 新的信仰
第二节 祭神仪式
一 “祭”的准备——禁忌与禊祓
二 “祭”的五要素之一——祭日
三 “祭”的五要素之二——祭场
四 “祭”的五要素之三——祭司
五 “祭”的五要素之四——祭品
六 “祭”的五要素之五——祭礼
七 “祭”的本质
第三节 柳田的天皇国家观
一 柳田国男的民间神道观
二 柳田国男对国家神道的批判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新国学”的柳田日本人论
第一节 柳田的日本民族论
一 日本民族南方起源论
二 以“常民文化”为内核的“日本人”
三 日本民族与他民族
第二节 新国学与国学
一 日本的国学
二 柳田的“新国学”
三 新国学与国学
第三节 作为意识形态的新国学
一 民族危机下的新国学
二 新国学中的日本民族认同论
三 新国学中的日本国家认同论
四 新国学“想象的民族国家共同体”
小结
结论 柳田日本人论的特征及其历史定位
一 柳田笔下的日本人形象和特质
二 柳田日本人论的特征
三 柳田日本人论的历史定位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索引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邓启耀:《我看与他观──在镜像自我与他性间探问》
下一条: ·施爱东:《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相关链接
·[刘源源]艺术民俗学视野下大南坡村乡建中的乡民艺术研究·[刘欣 朱堃]新质生产力驱动民俗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
·[刘茜瑜]从官服僵尸到吸血贵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鬼怪符号的互鉴·[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刘晨]冥神祛病:唐代泰山府君信仰“东渡”日本再考·[梁玉婉]家乡民俗学视角下《民俗》周刊作者群体的田野考察
·[李欣桐]日本新冠疫情下妖怪 Amabie 形象的多重建构·[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
·[李佳益]民俗学史中的性别维度·[黎志]阿梅里科·帕雷德斯与美国民俗学表演转向
·[姜姗]日本妖怪文化中艾灸民俗的演绎与异化·[贾琛]制度下乡与民俗研究新方向
·[吉牛乌各]我国民俗学的本土传统与理论追求·[胡洋]现代民俗学表理论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贺少雅]生活的发现:笔记的民俗学研究·[何卫东]全球化与本土化视域下京族体育文化的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韩雪春]民、俗、村落:民俗学流动研究新探
·[高继显]城市民俗学视角下的夜市文化研究·[范夏苇]浅谈日本的中国宝卷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