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王霄冰 林海聪]妈祖:从民间信仰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王霄冰 林海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2-02 | 点击数:27240
 

  五、妈祖信仰的遗产化与未来展望

  由于妈祖信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此的研究和关注,以及妈祖信仰自身在实践中的革新及其与当代社会思潮的接轨,它被列入从省市到国家乃至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由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福建省莆田市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申报的“妈祖祭典”作为七十项“民俗”之一名列其中。[49]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妈祖祭典”项目扩展为“妈祖祭典(天津皇会)”。[50]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第4.COM 13.18号决议,批准了“妈祖信俗”(Mazu belief and customs)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妈祖信俗”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51]这次申报由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妈祖祖庙董事会牵头,得到了港、澳、台妈祖宫庙与全国各地信众的全力支持,协助编写申报材料[52],方能成功获得这项殊荣。之后的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再次批准并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妈祖祭典”一项再次扩展增加了“妈祖祭典(洞头妈祖祭典)”。[53]

  妈祖信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对于这一信仰本身、尤其是对于最早发明了该信仰形式的莆田人民以及遍及海内外的广大妈祖信众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在现代化的今天,重拾妈祖信仰的当地传统,又当持有怎样的文化抱负和未来愿景?

  回顾妈祖信仰从一种地方性民间信仰成长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民间信仰不断地被地方力量、国家政治、现代学术和当代社会文化潮流加以干预、形塑与建构的过程。认识到这一事实,或许会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好地把握民间信仰的本质,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化给民间信仰的当代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契机。换言之,成为“非遗”代表作,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为该信仰在当代社会争取到生存合法性的一种手段,而且更应该成为它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改造并重新建构的一个契机。一方面,既然民间信仰自古以来就是社会建构的结果,今天的人们也就完全有理由按照自己的理念与需求去形构民间信仰,使其适应当代社会的各种需要;但在另一方面,任何一种文化创造都必须要经过大众的认可才能被普遍接受和持续生存,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民间信仰的改造与利用不能是随意任性的,而是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及民间文化的生存与传播规律。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54]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以妈祖的故乡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莆田市为例,就在享受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妈祖信俗”广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本身所肩负的让开发与保存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重任。所谓开发,指的就是对妈祖文化品牌化的推进,同时加快湄洲岛地区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当地的服务体系,为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创造一流的观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对当地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文化进行深入的调查、挖掘和重构,恢复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之中最为基本、最为真实、最为本土的那部分妈祖信俗,并通过适当的宗教机构和媒介方式将这些东西传达给来访者,从而把湄洲岛真正建设成为一个名不虚传的妈祖信仰圣地,让前来朝圣和谒祖的游客、香客不仅能得到身体与精神上的休闲和放松,学习到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更能够通过亲历现场及相关的仪式实践,获得一种灵魂上的归宿之感,以及一种身心一致、内外统一的本真的信仰体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
【本文责编:韩雪春】

上一条: ·[王霄冰]玛雅人的“他我”观念与纳瓜尔信仰
下一条: ·[刘衍文]前因后果,都写在脸上?
   相关链接
·“民俗文物与博物馆收藏”专题研讨会征稿启事·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
·《民俗研究》:2025年第2期目录·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征文启事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2期活动预告·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5年1-2月受理)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深切缅怀陶立璠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民俗研究》:2025年第1期目录·[刘先福]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生成与演进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1期活动预告·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
·[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1-12月受理)
·[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周星] “民俗”的体系化与“民俗学”的体系化——对中国民俗学教科书的结构分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