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柯杨]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修改稿)
  作者:柯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05 | 点击数:6372
 


  我国大西北各族人民所创造、享用和长期传承的杰出民歌——花儿,已于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得以通过,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既是花儿文化圈各族人民的荣耀,也意味着甘、青、宁三省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民间歌手及专家学者,都要承担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如同其它世界文化遗产一样,入选名录,只是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保护还在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就花儿的保护来说,我们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责任最大,担子最重。《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6条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比较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因此,我们三省区的文化官员和专家学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用全局观念取代地方观念,用团结合作取代各自为阵,尤其应当牢固树立“大花儿文化圈”的思维机制,把长期以来形成的“我的”、“你的”、“他的”这种狭隘的意识转化为“我们大家的”、“中国人民的”、“全人类的”这样一些开放的、包容性很强的新观念,本着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大力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协作,以利于花儿这笔重要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的保护和研究。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克服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片面倾向,尤其要提防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的错误倾向,把花儿的保护措施落在实处。

  回顾花儿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它的传承除了长期以来民间歌手自发的口耳相传之外,民俗学家、民族音乐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和民间文化爱好者们的文字记录、录音、拍照、专题录像和研究成果等,也可说是传承的有效助力。同时,花儿的演唱从山林走向城市,从田间走向舞台,从业余走向专业,从自娱走向市场化,也成为花儿传承和扩大影响的不可忽视的方面。然而,从宏观视野的角度看,建立在传统农牧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民间花儿演唱及其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现代媒体高速发展和大量普及的形势下,它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各地参与演唱的人数也在逐年减少。甘、青两省各县的不少青年农民歌手,由于长期出外打工,在花儿会上已经不容易见到他们了。包括花儿在内的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逐步萎缩、后继乏人的危险。正因为如此,国务院文件中才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方针。

  民间歌手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是花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制定保护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定位的核心。如果对“传承”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缺乏充分的认知,保护工作就很难准确把握和操作。我们认为,以下五个方面是理解“传承”这个概念必不可少的。一是传承主体,即大量的民间土生土长的不脱离生产的歌手;二是传承时限,一般指百年以上、至少有五、六代传人的项目,花儿的产生和传承已有近650年的历史,当然具备这一条件;三是传承形态,世界各国都强调活态传承,“活着并传承着的人”是最重要的;四是传承内容,就花儿来说,主要指它的表演艺术(歌手的演唱风格及其创造性、歌词的即兴创作及对曲令的特殊处理方法等)和相关的民俗活动(如花儿会上的对歌规程等);五是传承价值,主要指它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这四方面的价值,这是硬条件,起码应具备其中的一两项才谈得上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花儿显然具有这多方面的价值。

  包括花儿在内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四点:一是认识历史和恢复历史文化记忆的需要;二是文化创新的需要;三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四是稳定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花儿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由众多民族共同创造、却主要用一种语言(汉语)演唱的民歌(到目前为止,已知有汉、回、藏、蒙、土、东乡、保安、撒拉、裕固等九个民族参与创作和演唱)。它充分体现了中国西北部多民族文化交融与互补的特点,是各族人民感情交流与思想沟通的重要媒介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文化多元一体的明证。所以说,“多民族共创共享”正是花儿这种民歌的突出特点,也是它能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必须认真加以保护的原因之一。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价值观念,才有可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出现了许多新措施。从全国一些先进地区来看,已由书本或音响载体的典藏向数字媒介载体发展;由单纯的文本、图片纪录向图、文、音、像立体化纪录发展;由传统的舞台展示、文本传播开始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这就为花儿的保护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榜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推力,它将带来一系列重大的革新。然而,我们在重视现代科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传承主体——民间歌手,也不要忘了活态保护是其中的核心。我们的麦克风和摄像机镜头,始终要对准他们。不但要纪录他们的演唱,还应当纪录他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创作和传授技艺的过程,充分展现歌手们的生活史、成长史和传习史,把“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在实处。然而,传承人并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存在,他们需要有相应的社会群体和地方文化环境的支撑,才能共同承担起花儿的保护、存续和弘扬的任务。所以说,保护的过程,也是提高广大民众文化自觉的过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从永定河传说看独具特色的京西文化
下一条: ·[薛克翘]《五卷书》与东方民间故事
   相关链接
·“西北花儿与高原民俗文化高峰论坛”成功举办·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刘永红 郝苏民]洮岷花儿歌手文化生态调查报告·[姜学龙]西北民歌“花儿”英译的模式、策略与方法
·[韦仁忠]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北“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王知三]关陇花儿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思考
·[李言统]传统的现代性适应·[英]史若兰 杨晓丽编译:《花儿:丝绸之路上的民间歌谣》(英文版)
·[戚晓萍]论民歌“花儿”在松鸣岩区域的活态传承·[戚晓萍]苏平“花儿”音像制品年谱及其“花儿”社会影响管窥
·[包孝祖]花儿起源于吐谷浑《阿于(wu)歌》考·[赵宗福]学理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实践——《岷县百名花儿歌手调查实录》序
·柯杨:守望西北“花儿”一生·花儿今始为谁红
·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
·讣告:柯杨先生千古·沉痛悼念陇上学人柯杨先生
·柯杨:现在的人不但不会生活 尤其不会生存·[赵宗福]苏平的花儿演唱艺术与西北花儿的传承保护原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