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张泽洪]鸟居龙藏: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开拓者
  作者:张泽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11779
 

  鸟居龙藏的西南研究及学术精神

  鸟居龙藏回国时,他随身的行李中有布依族的一面铜鼓和苗族的两支芦笙,两支芦笙分别是青岩和惠水的,乃“六管类型”.对于这两种形制的芦笙,鸟居龙藏惊奇地发现,其铜质簧片的制作,“不仅与手风琴上的簧片相似,而且与日本阿伊努人和台湾生番(指台湾少数民族)使用的‘犹太琴’上的铜制簧片完全相同”.后来,他发表了从不同视角研究苗族芦笙的文章,他说:“在种种特质文化表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音乐。”苗族使用的芦笙乐器,“彼类似汉族和印度支那诸民族之笙,正是人类学上最注重研究的问题点。”鸟居龙藏先后发表研究中国西南民族文化的论文有27篇,还有3本著作的13个章节论述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文化,其中《苗族调查报告》和《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可谓人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906年,鸟居龙藏撰写30万字的《苗族调查报告》,次年由株式会社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出版。该书分为9章:关于苗族之文献、苗族之名称区别及其地理的分布与神话、苗族之体质、苗族之语言、苗族之土俗及土司、苗族之花纹、苗族之笙、苗族之铜鼓、结论。1936年4月,《苗族调查报告》一书被翻译成中文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后附鸟居龙藏实地拍摄的苗族各支系及布依族男女人物、村落环境及铜鼓的图片共45图,每图附有A、B两张不同角度的照片。从该书内容可知,鸟居龙藏西南调查的内容是广义人类学考察关注的问题:一是对诸民族体质的观察和测定;二是对语言文化的调查;三是考古,对历史遗迹进行的调查。

  1926年,鸟居龙藏撰写了《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由东京富山房出版,他以田野考察日记的形式,详细记述在中国西南地区调查的见闻。1944年,岑家梧在《贵州民族研究述略》中评价说:“鸟居的著作,可视为黔省民族研究之第一部科学著作。”

  1936年,鸟居龙藏得到费孝通赠送的《花篮瑶社会组织》一书后,立即撰写《王同惠女士的论著》的书评,刊于日本《文艺春秋》第14卷第12号。1948年11月,他给林耀华《凉山夷家》和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分别撰写书评,刊于《燕京社会科学》第l卷。书评中对不能有机会再到中国西南苗族、瑶族地区调查感到遗憾,“现在,读到两位的调查报告,使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1980年7月,日本学者大林太良将鸟居龙藏《从人类学上看中国西南》改编为《到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为弘扬鸟居龙藏的学术精神,日本人类学界曾号召日本青年学者向鸟居龙藏学习,投身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中。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8月2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高有鹏]刘锡诚印象
下一条: ·[小月]何其芳: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的首倡者
   相关链接
·[毕雪飞]寄寓神威:日本八幡信仰的多重面相·[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张宗建 王迪]从戏曲程式到视觉图式:鲁西南戏曲年画的跨媒介叙事机制研究
·[徐梓淇]“民具”的再定义:21世纪日本民具学的转型与反思·[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
·[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魏鹏翔]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西南芦笙民间传说研究
·[陶坤]暴力与秩序:我国西南炸龙民俗仪式的文化逻辑与生存智慧·[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孙岩 Любовь.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Одзял]“石化”意象的文化隐喻:俄罗斯远东地区那乃族博隆湖传说中“人-石转化”的人类学解读·[孙瑾]西王母传说在日传播研究
·[刘人瑛]“食”间礼序:人生仪礼中的饮食民俗映射·[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刘晨]冥神祛病:唐代泰山府君信仰“东渡”日本再考·[李欣桐]日本新冠疫情下妖怪 Amabie 形象的多重建构
·[黎星月]仪戏张力中的基质要素:以西南地区阳戏为例·[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
·[姜姗]日本妖怪文化中艾灸民俗的演绎与异化·[范夏苇]浅谈日本的中国宝卷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