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沈洁]“反迷信”话语及其现代起源
  作者:沈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24 | 点击数:20079
 

  【内容提要】 “迷信”一词在19世纪末经日语转译进入到中国的本土语汇中,并很快风行,反对“迷信”、改造民众的信仰世界从而彻底变革其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迷信”话语便是此期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之一。迷信与知识进步,与专制主义以及国民道德的关系是构成初期“反迷信”知识氛围的主体内容。然而“迷信”一词在其诞生之初并不具有统一的内涵,不同的概念和指向恰恰构成了现代中国人对其面临的政治、文化冲突的反省,以及态度同一性与内在差异之间隐而不彰的对立。对“反迷信”话语作起源的探索,是处理思想史的一种途径,而厘清此种思想所携带的信息、它所产生的条件、它的形成、传播乃至成为不假思索的思维习惯等等问题,这一轨迹或许可为理解现代中国的兴起及其内在张力提供一种更加深微的观看立场。

  【关 键 词】“反迷信”;现代起源;多元指向;思想史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06)02-0030-13


  何为“迷信”?按照当代中文大辞典的权威定义,“迷信”一词包括了两种意义:第一是指信仰神仙鬼怪,第二是泛指盲目的信仰崇拜。① 这两种含义的指陈虽然宽泛各不同,但基本都是指向对民众世界信仰形态及其仪式行为的批判。“迷信”一词,并不在传统汉语词汇体系里熟见,它出现在20世纪初年中国民族国家诞生的历史过程中。在此数十年间,缔造新民并以此作为构建新国家基柢的启蒙主义成为那一时代最为风行且引发过最广泛讨论的命题。知识界使用“迷信”一语,用以指陈对民间信仰及其仪式行为的批判,反对“迷信”、改造民众的信仰世界从而彻底变革其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迷信”话语便是此期启蒙主义的核心命题之一。

  “迷信”一语何以在19、20世纪之交的历史情境中大量出现并成为表达启蒙时代的概念工具?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又是怎样影响那一时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他们的信仰世界?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开始的地方,反对“迷信”的态度如何与这一宏大的历史叙事融为一体,并且他们又是怎样从一种话语的缘起转变为一种不假思索的同一性态度?或许,这是一段相当漫长、充满了玄疑的历史;又或许,它非常顺畅并且以极为突然的姿态出现在现代中国最初的历史过程中。这是我在即将进入“反迷信”问题时,首先在脑子里冒出来的一连串问题。我试图追溯的,是一种“习焉不察”的起源:当历史变成了今天的日常和一种不假思索的肯定和习惯,如果回归到原本的历史现场,问题是怎样开始的?

  寻找“迷信”话语的现代起源,我的目的并非出于某种好奇,或纠缠于一种对起源迷思的迷恋。在浩如烟海的史籍面前,任何一种想要斩钉截铁地寻找某种“第一”、“首先”等等发明权的努力都可能最终成为一场徒劳。所以我想要做的只是描述一种过程──“反对迷信”的现代起源及其完整意义的形成过程。厘清这一历史脉络,将有助于解释清楚一系列的问题:在构成现代性话语体系的知识谱系中,反迷信话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反迷信与理解现代中国的兴起,与世纪初民族国家创生历史存在着什么程度的关联性?反迷信话语同传统汉语世界对民间信仰的论述策略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紧张而又内在的关联性?梳理“反迷信”话语最初形成的历史脉络将是一种相当有趣的经历,因为中国知识界反对“迷信”的态度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产物,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创生的动荡过程中产生的,它的命运同现代中国一样,充满了玄疑。

  反迷信话语的起源迷思──几个可能的来源

  关于“迷信”一词是否为汉语的本土语汇,因中国传统历史年代之漫长以及著述之浩繁,也许很难做出一言以蔽之的结论。我所见到过的最早使用“迷信”一词的,是在一篇唐代墓志中:“既下车,闻有僧道峦属火於顶,加钳於颈,以苦行惑民,人心大迷信。”② 此处“迷信”之义泛指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并非专门指向民间的信仰形态。这是我所见到的19世纪末以前,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次出现“迷信”一词的文本。奇怪的是,在此后的上千年时间里,在从帝国政府到儒家知识精英及释、道等正统宗教界关于信仰形态的大量论述中,几乎见不到“迷信”一词的使用。因此,这里我将对“迷信”一词的考源,限定为其现代意义的出现,也就是说,“迷信”一词在获得其现代意义之前存在与否,并不是重点所在。因为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在19世纪末以前,“迷信”即便曾在汉语中出现,但它并未指向本文所关注的,上层文化及其统制者对于民间信仰的批判,并且,这一词汇也几乎未对此前思想的、社会的历史发生过任何重要的影响。因此,若就一种研究的“理想类型”而言,我并不过于执著“迷信”一词在传统时代存在与否及其存在方式,我所关注的是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在现代性话语体系的知识谱系中,携带并获得了怎样的现代意义,而这一过程又如何地同现代中国诞生的历史勾连在一起。

  在论述民间信仰的本土语汇中,迟至19世纪末年仍限于沿用“淫祀”、“愚迷”、“愚昧”、“迷惑”、“迷妄”等传统词汇。我所见到的较早出现“迷信”一词汉语表达的,分别见于由麦仲华主编的《皇朝经世文新编》与陈忠倚主编的《皇朝经世文三编》中。这两部经世文编均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朝经世文新编》卷16“外史”类中,收入了日本佚名作者的文章《论欧洲现情》,其中使用了“迷信”一词:“何则英驻土耳其大使言曰,亚儿米尼亚富人本不喜狂妄唱独立之说,诚恐刚暴无谋,奋激土人迷信宗教之心,遂以紊世局之静谧也。”③ 这应当是日本人用中文写作的时政文章,在戊戌维新思潮中传入中国。

  同样在《皇朝经世文三编》卷74“外洋商务”类有《外洋商务巵言》一文,此文从内容到词句与上文所引《论欧洲现情》几乎完全一样,但文章被辑入文编时并未列出作者来源。考虑到《皇朝经世文新编》与《皇朝经世文三编》两书的成书年代相近,所以可以肯定这两篇文章虽题名不同,但应该是来源于同一篇日本的讨论欧洲商务的文章。这里的“迷信”与“宗教”连用,是指同理性主义相对应的信仰世界或者更泛义地指向一种非常的心理状态,基本上是一个中性词,用来指代一种世界观,并不是直接指向对大众信仰形式的批判。这是我所见到的近代以来较早出现在中文中的“迷信”表达。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爱思想网 2011-04-0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宗迪]拨云见日寻“龙”踪
下一条: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
·[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
·[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
·[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