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扎染,蓝白色的美丽忧愁
——解放周末·文化遗产日特刊
  作者:黄玮   摄影/图:黄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08 | 点击数:13327
 


  采写/本报记者 黄玮

  在中国“民族扎染之乡”云南大理周城,经受了千年时光洗练的蓝白色美丽,在今天被现代化的潮流裹挟着,由传统的板蓝根染布变为化学染料的产品。
  年轻的扎染者兴奋地为它贴上“突破传统”的标签,而在“最后一个用板蓝根染布的人”张仕绅忧愁的目光中,这种突破显然走得太远。
  扎染的命运,就是中国“非遗”的一个剪影。在蓝与白的分明中,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继承与突破、美丽与忧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一种值得探究的困惑。

 

  沉默了一下,张仕绅老人回答道:“没有板蓝根染的布,一块也没有。我早就不染了。”目光若即若离地朝着前方自家小院的翘檐,平淡悠长。

  今年71岁的张仕绅2007年被确定为 “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着一手白族扎染的好技艺。

  还是沉默了一下,他起身走进里屋,很快提了一个袋子出来,举止明显带着点小心翼翼。

  然后,老人一件件地把袋子里的东西捧出来,认真地摆在记者面前的小桌上——证书、奖章在这里,他生命中与白族扎染这门技艺有关的岁月和荣耀,也在这里。

 

  扎染布的蓝与白,透过千年的时光,早已浸染成为云南白族群众生活的底色

  “小时候,我就喜欢上了扎染。我的父母做扎染,我外婆家的染坊更大。”

  可能,对张仕绅而言,从事扎染这一行是命运的必然。因为,他生长的天地就是中国著名的“扎染之乡”——云南大理周城。这座古老的白族村落里,竟日有着扎染布蓝与白的飘扬。

  这蓝与白,透过千年的时光,早已浸染成为云南白族群众生活的底色。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扎花布、印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东汉时期,白族先民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之法。《新唐书·南蛮列传》记载,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正是扎染而成。可以说,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洱海地区是云南纺织文化的摇篮地之一,这里世代流传着一块白布通过绞扎、浸染等步骤,蜕变成具有浓郁风情的扎染布的美妙过程。

  不过,张仕绅老人更强调的是“喜欢”。后来的经历表明,他对扎染的喜欢,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情感基调,更构成了他对扎染作出那些选择与坚持的内在逻辑。

  张仕绅从小就看着父母扎染。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当时村里有多户人家做扎染,苍山上的溪水潺潺流下来,染坊人家在门前支起木制大染缸,用活水漂洗用板蓝根染成的扎染布匹。

  一切都是原生态。扎染布的原料是纯白布或者棉麻混纺白布,染料取自苍山上生长的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又以板蓝根居多。后来用量大了,染布人家就在山上种植板蓝根,长势好的可长至半人高。待收割下来,放入木桶里泡上水,再配加适量的石灰,就可用来染布。

  据介绍,上世纪40年代,扎染业成为周城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村民从事此行当。有些村民尽管不做扎染,也会大量种植板蓝根,再把这种可以制成染料的东西互市,卖给染坊人家。不少殷实人家,常常又种板蓝根,又开染坊。

  那时的周城村,“家里、地里,漫山遍野种着板蓝根,真叫壮观啊”。张仕绅老人的感慨,意味复杂。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2012年6月8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木卡姆,音符里的维吾尔史诗
下一条: ·少数民族背带传承文化
   相关链接
·[马盛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康丽]从女性赋权到性别协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展史上的性别平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