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车锡伦 刘晓静]“小唱”考
  作者:车锡伦 刘晓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5 | 点击数:27957
 

 

 
一、前言
 
在宋元明清以至现代的民间歌唱曲艺中,都有以“小唱”为名者。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差别?它们与同时期的某些歌唱曲艺(如“弹唱”、“小曲”、“清曲”——昆曲清唱)之间的关系如何?研究者没有提出过这个问题。但在某些歌唱曲艺的历史研究中,却将它们混淆起来。比如,将明清“小曲”与明代的“小唱”混同为一体,这是涉及明清小曲研究时的普遍现象。又如,扬州清曲是属于明清小曲系统的地方歌唱曲艺,民间借名为“小唱”[1],现代文人为提高它的品位又借名为“清曲”,五十年代正式定名为“扬州清曲”,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扬州清曲”[2]条的释文,却将元代文献中的“小唱”、明代文献中“清曲”(昆曲清唱)的某些记载,都放在扬州清曲的历史发展中,搞成了一笔糊涂账。
前人忽略各个时期“小唱”的特殊内涵和它们之间可能的联系,它们与同时的某些歌唱曲艺的差别,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小问题。但据笔者的考察,它涉及到中国戏曲史、民间文艺史、民族音乐史和民俗史上某些问题的正确叙述,因作此文予以考订。其中涉及的问题比较多,难以一一详细铺述。关心这个问题的学者,可以提出讨论。
 
二、宋代的“小唱”
 
“小唱”之名最早出现于宋人文献,指摘唱宋大曲中的词曲,是一种十分高雅的歌唱曲艺。[3]
“大曲”是中国古代集声乐、器乐和舞蹈为一体的大型歌舞表演。大曲产生于东汉或魏晋?今之研究者尚有争论,但唐代各种类型的大曲是大曲发展的顶峰,研究者意见是一致的。宋代大曲已衰落,宋初教坊所奏“四十大曲”[4]部分为唐代旧曲。唐宋大曲的结构,一般分作“散序——中序(排遍)——破(舞遍)”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若干段落,器乐曲、声乐曲(歌曲)和舞蹈(歌舞)多达数十“遍”(每“遍”也有一些特殊的名称)。唐代大曲的歌曲主要是歌唱声诗,宋代大曲的歌曲主要是词曲(长短句)。宋大曲的表演多是摘取其中部分段落,称“摘遍”;摘唱其中的词曲,即为“小唱”。因此,小唱也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歌唱曲艺,宋人多有记载,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记北宋京城东京的小唱演员:
 
崇、观[5]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6]。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载是南宋京城临安(杭州)的小唱:
 
唱叫:[7]小唱,谓执板唱慢曲、曲破,大率重起轻杀[8],故曰浅斟低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今瓦中绝无。……
 
又,南宋末张炎《词源》卷下“音谱”则是对小唱音乐特色的研究:
 
唯慢曲、引、近则不同,名曰小唱。须得声字清圆,以哑筚篥合之,其音甚正,箫则弗及也。慢曲不过百余字,中间抑扬高下,丁抗掣拽,有大顿、小顿、大住、小住、打掯等字。真所谓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如贯珠之语,斯为难矣!
 
小唱是摘唱大曲中的词曲,这些词曲与大曲中的舞蹈(“舞遍”部分即歌舞)一体组成为“大曲”,所以《都城纪胜》说小唱与“四十大曲舞旋为一体”。小唱所唱的词曲,据上引文,《都城纪胜》和《词源》所载有不同:《词源》谓“慢曲、引、近”,《都城纪胜》谓“慢曲、曲破”。
在宋大曲的艺术结构中,开始的“散序”部分是器乐曲。“慢曲、引、近”都是 “中序”(排遍)部分所唱的词曲(由器乐伴奏的声乐曲):“引”是开始歌唱的部分,亦称“歌头”;“慢曲”是其主体部分;“近”指慢曲之后,“入破”以前唱的词曲。入破以后,有歌有舞,而以舞蹈为主,故又称“舞破”、“舞遍”;因也唱词曲,故也称“曲破”。宋代已将曲破部分从大曲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歌舞表演,如《鄮峰真隐大曲》卷2所载《剑舞》及无名氏《惜奴娇曲破》[9]。《都城纪胜》说小唱谓执板唱慢曲和“曲破”,曲破自然是指曲破部分的歌舞曲。按照《词源》、《都城纪胜》两书的记载,摘唱大曲中的所有词曲和歌舞曲都可以称作小唱,但结合其它文献的记载,小唱以唱慢曲(慢词)为主。清毛先舒《填词名解》说:“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10]清乾隆间勅编《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所收以“慢”题名之曲,如[声声慢]、[红林木慢]等,大都曲调较长,节奏徐缓;或用散板,或用加赠板的一板三眼。慢曲(慢词)是代表小唱艺术特色的歌曲,所以,宋元文献中也将小唱称作慢曲(慢词),演唱小唱亦称“慢曲子”。
上引《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小唱已成为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市)瓦舍(子)中的歌唱曲艺,出现了李师师、徐婆惜等“角”——著名演员。宋末元初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伎艺人”载南宋小唱名演员有萧婆婆、贺寿、陈尾犯、画鱼周、陆恩显、笙张、周颐斋、忤都事、丁八等[11],据姓名可知演唱者有男有女。宋人话本小说《金明池吴清逢爱爱》[12]写了一位民间小唱演员在酒肆中的表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嘉日姆几]彝汉纠纷中的身份、认知与权威
下一条: ·[何平]古代建都人与现代哈尼族的关系
   相关链接
·[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张群群 陈晶晶]文化遗产治理共同体的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杨馨颖]董永孝道叙事三大情节单元形成与流变·[肖泽利]机智人物故事的叙事法则及分析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王之心]《全元戏曲》中的丫鬟角色类型研究
·[王艺莼]略论多元通和视域下的神与巫·[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宋赫]成为曲种:20世纪50年代曲种概念的生成与建构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沈俐琴]慎终追远与仪式重构
·[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全小国]历史人物传说的“双核连理枝结构”
·[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蒋亭亭]1949-1966年山东梁山地区水浒人物传说的自发性传承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