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初识汾阳地秧歌
  作者:记者 张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0 | 点击数:6662
 


      中新网汾阳9月8日电 题:初识吕梁古老文化名片——汾阳地秧歌

  记者 张恩

 

  秋日时节,在首届汾州核桃文化节上,记者有机会感受一回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汾阳地秧歌。

  据此间文化部门人士介绍,汾阳地秧歌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在山西民歌中别具一格。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舞蹈,汾阳地秧歌已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

  在汾州核桃文化节组委会的热情安排下,记者一天当中接连两次欣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以往外乡人认识山西汾阳,多从滋味悠长的汾酒中去品尝其醇厚,或从清香可口、营养丰富的汾州核桃中体味着其香脆。其实,风调别致的“汾阳地秧歌”更使人百看不厌。

  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区,据统计,山西地方剧种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素有“民歌的海洋”、“中国戏曲的摇篮”的美称。汾阳是山西戏曲的发祥地之一,当地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在山西现有的三十多种秧歌中,汾阳地秧歌有着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演员角色造型鲜明,表演套路非常丰富、舞蹈动作花样纷呈。

  汾阳地秧歌有“武场秧歌”、“文场秧歌”之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武场地秧歌,是一种以舞蹈表演为主的民间艺术,是汾阳当地群众春节农闲娱乐的一项重要传统活动。

  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角色造型独特,其舞蹈形式套路丰富,变化多端,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汾阳市宣传部门有人士称,此秧歌吸收当地民间传统艺术精华,百年来在汾阳及周边地区乡村传承不息,是汾阳人社会活动方式的活化石。

  此秧歌曲调淳朴健康、音调别致,特色鲜明,曲调各具特点。有的以曲调优美 、秀丽 ,节奏舒展、抒情性强见长。有的则以节奏紧凑、音调简洁,似说似唱,善于叙事著称。有的又因曲调较快、活泼,风格清新 、开朗 ,适于载歌载舞的表演。年年岁岁,汾阳地秧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着天南海北的各路观众,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为更多人们所喜爱。

  据介绍,汾阳武场地秧歌,演员角色造型独特,其舞蹈形式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变而来,表演套路变化多端,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汾阳地秧歌,也称“捣秧歌”。演员在平地上边打边舞,叫做“掏场子”,走街串户,贺喜拜年,叫做“排街”。排街时,歌手即兴演唱的四六句子,叫“过街板”。过街板讽人劝世,诙谐有趣。

  与其它民间舞蹈相比,汾阳地秧歌表演难度大,有许多翻身、踢腿、旋子、下叉的武术动作,需要有扎实的功底。

  据当地新闻办负责人介绍,汾阳地秧歌的传承为社会性松散型,多数人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为目的的传承季节多在冬季农闲季节,学艺之人可同时拜多人为师,也可旁观无师自通。

  汾阳乃三晋文化名乡,尚武习文是当地人世辈流传的遗风。时下,在传承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汾阳地秧歌推陈出新,弘扬其精华,正愈来愈显露出其动人风采。(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8日 10:2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广东徐闻现存的拜石风俗
下一条: ·西安庙会 延续千年的民间狂欢节(组图)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
·[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
·[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