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首页民俗与教育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新华调查: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作者:记者 曹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27 | 点击数:4901
 


      新华网银川6月10日电 题: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新华社记者 曹健


  今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记者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开调查发现,由于生存土壤消失、难见经济效益,“非遗”保护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为破解这一难题,宁夏、福建等省份近年来开始探索通过“非遗”进校园、将“非遗”技艺编入教材,探索“非遗”的校园传承保护模式。校园传承,能否成为“非遗”保护的一剂良方?

 

  “非遗”保护尝试校园模式

  京剧走出了“非遗”校园传承保护模式的重要一步。今年3月,教育部开始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等10省市中小学试点京剧进课堂,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指出,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旨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实际上,“非遗”校园传承保护尝试,京剧并不是第一个,在此之前,宁夏、江西、福建等省份都已根据各自实际探索着“非遗”进校园。

  2007年,宁夏教育、文化部门开始在南部山区的西吉、海原、盐池等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唱“花儿”。由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教授武宇林主编的《简编花儿教程》同时下发到宁夏各农村中小学。武宇林介绍说,为拯救这一传统技艺,2007年8月,宁夏举办了首届校园花儿歌手(教员)培训班,为宁夏各地培训近50名能够教唱“花儿”的音乐老师。他们最少的学会6首,最多的会唱十几首。

  除“花儿”外,宁夏文化、教育部门还计划将回族器乐引进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将剪纸、刺绣引入中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国踏脚之乡――宁夏泾源县则将传统体育回族踏脚引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

 

  校园传承:“非遗”会不会变味?

  采访中,一些保护工作者担心,部分“非遗”需要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原生态环境是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重要保障,校园环境大大不同于原有环境,校园传承出来的“非遗”是否还是原有艺术?

  宁夏群众艺术馆馆长靳宗伟举例说,宁夏“哇呜”“咪咪”“口弦”分别是汉唐以来在宁夏流传的古乐器埙、羌笛、芦管、簧的流变和遗存。经过历史的变迁,这些乐器在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已十分少见,但20世纪仍然还在宁夏回族群众中流行。回族乐器由于音色优美,易于演奏,便于携带,在最流行的时候,回族乡村人手一把小“口弦”,而回族青年都是吹“咪咪”“哇呜”的好手。有句回乡谚语“哇呜唱,庄稼长,咪咪吹,牛羊壮。”正是回乡风俗的写照。然而这些乐器多音低声小,只有在乡村绝对安静环境下才能展示和欣赏其独特魅力,所以适合小范围传承,而不适合大批量培养传承人。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雷侃解释说,“没有土壤的花草难以长久”,因此保护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恢复或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适合校园传承,校园传承选择的多是一些推广性较强、在当地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

  对校园传承会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味的担心,靳宗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键在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因此校园传承并不会使之变味。

 

  让校园传承成为“非遗”保护的良方

  京剧进校园仅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艺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文化部与教育部等部门协商,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大学等,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一老一小”,校园传承将一些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学生,有利于培养一个兴趣团体,到时再从兴趣团体中选拔培养传承人会容易得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并不是因为年轻人对这些技艺没有兴趣,而是他们对这些技艺根本就不了解。我们到校园授课,学生都很好奇很感兴趣。”宁夏隆德县民间剪纸艺人张炜说。

  “我们希望校园传承能扭转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一剂良方。”宁夏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李金升说。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修复其自然传承链条,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说。他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如何评估、如何保护,各地还缺少全盘考虑的整体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到传承人挑选和培养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二三十年的远景规划,才能对艺术形式的整体传承形成保护。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8年06月11日 07:19: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
下一条: ·花鸟虫鱼看世界:晚清的博物教科书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