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萧放]论荆楚文化的地域特性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2 | 点击数:36391
 


      荆楚,是有着丰富内涵的复合概念,它兼具历史、地域与文化三种特性。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方国的荆楚不仅在地域上曾经拥有南部中国,成为战国时期疆域最为辽阔的国家,而且创造出独具风采的荆楚文化。荆楚文化不但是长江中游民众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它同时亦参予了中华文化的构建,与中原文化一道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脉。 

一.荆楚的地域范围
荆与楚是同物异名,荆即楚,楚即荆,它本是一种柔韧性较好的木本植物,《说文》“荆,楚木也。”(卷一)“楚,丛木,一名荆也。”(卷六)在古代荆还作为一种刑具,“负荆请罪”、“大受荆楚”等语由此而生。荆作为地方名称,最初可能出现在夏朝,禹伐三苗,控制长江中游后,设立了传说中的古荆州,“荆及衡阳惟荆州。”(《尚书·禹贡》)《周礼·夏官》对夏九州之一的荆州有具体的记述:“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梦,其川江汉,其浸颍、湛,其利丹银齿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荆州的丹银等物产曾作为上贡物品,这些在二里头文化中已有发现。[1]
以荆或楚作地域方国的政治实体名称,现在所知是在商代已经出现,甲骨文中虽只见楚而无荆,但在金文《过伯簋》中有“过伯从王伐反荆”,《贞簋》有“贞,从王伐荆。”等说明商周时代荆、楚是互见的。[2]我们从《诗·商颂·殷武》:“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的记述中知道,荆楚已经并联成为专门的地域名称。荆楚地区在商代名义上是被纳入商王朝统治范围的,属于南土方国。商文化的确也影响到荆楚地区,湖北黄陂盘龙城就是荆楚地区的著名商代城址[3]
武王克商以后,承商代遗制继续将楚视作自己的南部疆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4]周成王时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地方,将有功之臣的后代分封到各地,曾为文王师、“有功于文王”的鬻熊后代自然在分封之列,因此册封鬻熊重孙熊绎于楚地,“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丹阳即丹水之阳,丹水曾是苗蛮活动的主要区域,可能是苗蛮与中原连接的重要界点。三代之时,尧率领北方部落联盟发动了对苗蛮集团的进攻,“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5]苗蛮在中原部落的压迫下,退至荆州一带。后来虞舜继续与苗蛮交战,大禹最后征服了苗蛮。受周室册封的熊绎,可以说是周王控制南土的代表,有让其领袖楚蛮的意味。[6]因此,楚正式成为周代封邑之名。不过那时地盘极小,“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7]当时楚子处境艰难,楚灵王时令尹子革说起这段历史:“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8]封在蛮荒的熊绎不仅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同时要对周天子尽守土之责,并且以桃弓棘箭为王室禳灾。在立国之初,无论处境如何的不妙,奉事周室的楚子毕竟有了自己立足之地,有了向南扩展的基础。其后,楚君熊渠利用王室衰微之机,向江汉进发,并取得江汉蛮族的信任,《史记·楚世家》称:“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熊渠势力得到扩充后,于是明显表示脱离周室而自立,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熊渠远伐扬越,到达鄂地,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但当时楚国的实力还不能与周王朝分庭抗礼,因此周厉王当政时,熊渠害怕周人讨伐楚国,“遂去其王号。”楚人的真正发展还得等待时机。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驭力已明显下降,在西周后期渐趋活跃的楚人,更为主动地向周边扩展,他们再也不能满足辟处荆山的状态,楚人于是走出山林,迁都于郢(今湖北宜城境内),开始向江汉平原拓展。楚庄王将春秋时代楚国霸业推向了顶点,他以楚人特有的自信问鼎周室,饮马黄河,一度成为霸主。楚国疆域西北到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东南到昭关(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阳,南到洞庭湖以南。面对日以强大的楚国,中原诸国再也不敢等闲视之。
春秋末叶,楚国曾遭受重大挫折。昭王十年(前506),吴国军队攻陷郢都,昭王出走。在其后的十来年间,楚都南迁到江汉腹地江陵,仍称郢。此后直至前278年秦将白起入郢,楚都东迁。楚国在此定都二百二十年左右,度过了楚国最强盛的时代。[9]战国时期,楚国在经历了吴起变法之后国力更为强盛,而中原周室已名存实亡,逐鹿中原成为诸国共同的目标,有着强烈征战意识的楚人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东征西讨、南下北上的兼并战争中,楚人先后攻灭六十余国(包括春秋时期)。此时楚国的疆域大为扩展,东北已达今山东南部,西南到今广西西北角,东南到今江苏、浙江。史称“楚人地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淮南子·兵略训》)楚成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盛之国,[10]在战国七雄中秦楚并称雄长。所谓“纵合则楚王,横连则秦霸。”楚人统一了南部中国,又北上联合诸国抗衡强秦,楚文化亦随军事政治强势向南北扩展,楚文化成为当时的强势文化,对未来中国的文化统一作了有力的铺垫。
战国后期,秦师入郢,楚人将都城北移于陈(今淮阳)。二十五年后,即前241年,又东徙寿春(今安徽寿县),直至前223年楚为秦所灭,建都仅十七年。在楚八百年的漫长国史中,楚人的活动范围由偏僻的荆山扩张到大半个中国,极盛时期达到今河南大部、山东南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西北部诸地区,甚至远及云贵。[11]但楚国主要活动区域是以江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楚都除了战国末年因战争逼迫迁到淮水流域外,其一直徘徊在江汉之间。今两湖地区是楚国的腹心区域,因此也是荆楚文化的核心地带。
战国之后人们习惯以楚地称代故楚地区。《史记·货殖列传》在讨论各区域民俗、物产时,将故楚地区分为南楚、西楚、东楚三个板块。《汉书·地理志》以战国初期的国土为依据,将楚地限在今两湖及汉中、汝南一带。也即长江中游、特别是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湖北湖南地区,六朝时期,将这一地区(汉朝的荆州境域亦即故楚中心地)称为“荆楚”。“元嘉中,以京师根本之所寄,荆楚为重镇,上流之所总。”[12]晋室南渡之后,荆楚地区成为南北对立的前沿,荆楚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带。因此南朝异常看重荆楚。“荆楚”成为当时常说的名词,如“荆楚用武之国。”[13]龚祈是武陵汉寿人,他“风姿端雅,容止可观”,时人叹曰:“此荆楚之仙人也!”[14]而喜好游历的徐怀简在任梁湘东王镇西咨议参军时,于“荆楚山川,靡不毕践。”[15]可见以荆楚指代江汉地区是当时的习语。南朝梁人宗懔以荆楚地区居民的年度活动为记述对象,写成《荆楚岁时记》一书。秦汉以后荆楚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它有一定的政区范围,但不严格对应行政区划,它侧重地域的文化性,是一种文化区位,所以荆楚有时涵盖了整个江南地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萧放]汉魏六朝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消长变化的社会分析
下一条: ·[瞿明安]论象征的基本特征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