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化遗产》2022年第4期总第79期
 
 目 录
 
    
        
            | 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何以可为 | 宋俊华 | 1 |  
            | 粤港澳非遗的文化基因与非遗名录制度改进 | 孔庆夫  张海庆 | 9 |  
            | 韩国“无形文化财”的名录制度建设与启示 | 郝达  夏元勇 | 18 |  
            |  |  |  |  
            | 从送王船看非遗多地域传承的逻辑理路 | 林继富  马培红 | 27 |  
            | 非遗保护的三个维度:传承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和参与式传播 | 钟茜  莫继严 | 35 |  
            | 从醒狮看非遗存续的“假晶化”与审美分层 | 谢中元 | 43 |  
            | 弥散性传承:都市语境下手工艺传承的一种路径 | 滕璐阳  徐赣丽 | 51 |  
            |  |  |  |  
            | 20世纪以来戏曲现代化研究的历史脉络与新动向 | 倪彩霞 | 59 |  
            | 粤剧演员的角色体验与表演排场的关系 | 杨迪 | 68 |  
            | 从休宁三宝会戏看民国徽州乡村的会戏演出 | 刘猛 | 77 |  
            | 新加坡战前华文报章中的华族戏曲史料钩沉及其意义(1920-1942) | 王兵 | 86 |  
            | 英国人对中国戏剧的认知与接受(1400-1799) | 徐巧越 | 94 |  
            |  |  |  |  
            | 多物种民族志的关键词与研究理念 | 徐义强 | 102 |  
            | 野本宽一的“生态民俗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 | 程亮  邓桃香 | 110 |  
            | 汉代西王母与风伯图像关系探究 | 贾鸿源 | 118 |  
            | 图像与科仪:《新见〈西游记〉故事画》论略 | 胡胜  金世玉 | 128 |  
            | 传统节日与现代城市生活的错位问题初探 | 王舒啸 | 136 |  
            | 妈祖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 林明太 | 143 |  
            |  |  |  |  
            | ·代表性传承人· |  |  |  
            | 合阳跳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党中信访谈 | 高萍 | 151 |  
            |  |  |  |  
            | 稿约 |  | 封三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本文责编:李中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