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二人台:老百姓常看常新的不老艺术
  作者:李佳琦 陶格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9-28 | 点击数:7181
 

   2019年9月23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蒙西文化大厦1403排练厅里,国家一级演员、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院长段八旺作为革命历史题材二人台《多松年》的总导演,正在悉心指导演员排练。

 
  多松年是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蒙古族党员。1925年,他与乌兰夫、奎壁等人一起创办了内蒙古最早的革命刊物《蒙古农民》;1925年9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担任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1927年4月,作为热、察、绥的唯一代表,赴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年8月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多松年》是二人台地方戏曲有史以来第一部以革命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大型剧作,是将二人台地方戏曲民俗文化与红色文化有机融合的文艺作品。”段八旺说,“我们争取把《多松年》打造成一台集思想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创新性为一体的精品剧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的献礼之作,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是二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单位。”段八旺说,“保护是最大限度的对文化瑰宝的抢救;传承是最大限度的培养人才,没有梯队结构的人才队伍,传承就是一句空话。”
 
  作为全国唯一的二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多年来始终坚持传承、发展与保护并举,扛起全国二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大旗。
 
  二人台虽然历史悠久,但因其长期生存在民间,资料的收集和保存大都不完整。如何把历史短板变为当代长项?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用实际行动对这一“时代之问”做出了回答,那就是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双管齐下:一是对二人台传统剧目、曲目进行挖掘、整理和复排;二是对老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的经典剧目、唱腔唱段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并成立非遗办公室,建立二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料库,逐步完成二人台数字影像传播平台的基础建设。
 
  2010年以来,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累计整理、复排二人台传统剧目《方四姐》《五姑娘》《墙头记》《茶瓶计》《兄弟俩》《花烛恨》6部;整理、复排二人台经典传统小戏《闹元宵》《卖碗》《探病》《顶灯》《走西口》《叔嫂情》《放风筝》《打金钱》《挂红灯》《二大娘过寿》《借冠子》11部;录制二人台牌子曲《柳摇金》《推碌碡》《巫山顶》《大黄莺亮翅》《绣荷包》《西江月》《喜相逢》《万年欢》《柳青娘》《巴音杭盖》《出古镇》《森吉德玛》《丝罗带》《八板》《乌令花》15首。先后完成二人台老一代艺术家亢文彬、任粉珍、宋振莲、杨秀花、段玉珍、段八旺、王美荣以及任三女、贾全贵、张兰英等优秀民间老艺人经典唱段《怀胎》《要女婿》《对菱花》《绣麒麟》《得病》《听房》《钉缸》《爬楼》《打樱桃》《洛阳桥》《三套十里洞》《进兰房》《送四门》《种洋烟》《拜大年》《卖胰子》《三国题》17首;完成亢文彬、董文、段八旺、李桂梅、宋振莲、刘全等二人台老一代艺术家合作的经典代表剧目《闹元宵》《走西口》的音配像工作。
 
  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不仅对传统优秀剧目进行整理,而且2008年以来还创排了《花落花开》《万家灯火万家梦》《万家灯火团结梦》《山村九品官》《钦差醉酒》《咱也来圆梦》《多松年》《黄河恋》8部二人台新剧目。《花落花开》荣获文华剧目奖,《万家灯火万家梦》荣获内蒙古“五个一工程”奖,《万家灯火团结梦》荣获内蒙古娜仁花戏剧节“剧目入选奖”“优秀编剧奖”,《山村九品官》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钦差醉酒》入选文化部戏剧剧本孵化计划,《咱也来圆梦》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多松年》入选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黄河恋》入选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
 
  梯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
 
  传承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培养人才需要师资。呼和浩特民族演艺集团二人台艺术研究剧院积极对接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项目,段八旺、孙润元、宋振莲、任粉珍、段玉珍、王美荣、白海平、王琴8人进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专家库,形成了一支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在他们的身传言教中茁壮成长起来一批中青年演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年9月27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非遗网红”唱响平谷老调
下一条: ·“非遗” 演艺进景区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
·[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