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研究》2017年第5期(总第135期)
目 录
学术前沿 |
|
|
田野工作的信念与真情 |
孙庆忠 |
5 |
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
宋 颖 |
15 |
地方的多重感知:一种生态博物馆的路径 |
尹 凯 |
21 |
|
|
|
学术访谈 |
|
|
当代中国民间宗教研究要“接地气”
——波士顿大学魏乐博教授访谈录 |
[美]魏乐博
张士闪 李生柱 译 |
29 |
全球宗教变迁与两个中国社区的民众
——江苏和台湾的比较研究 |
[美]魏乐博 著
李生柱 译 |
34 |
|
|
|
民俗史 |
|
|
观念与思想:汉代虎形肖形印的解读 |
赵 洋 |
44 |
驳北魏“魂人”说兼谈相关问题
——与段锐超、段元秀就《“魂人”礼俗与北魏文化认同》一文商榷 |
顾春军 |
50 |
宋初妇为舅姑服制的变革 |
徐 爽 |
59 |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的祈雨文献研究 |
吴佩林 曹 婷 |
66 |
西瓜与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融合及其动因 |
刘启振 王思明 |
79 |
|
|
|
民间文学 |
|
|
历史记忆与“刘三姐”多重文化意象的建构 |
覃德清 |
89 |
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 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 |
董秀团 |
97 |
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
——以浙南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为例 |
孟令法 |
107 |
|
|
|
民俗观察 |
|
|
跨越历史的生命之舍
——自梳女居所“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的人类学研究 |
和文臻 |
120 |
谁是“蛮”人?
——地方仪式传统中的上林族群类分与文化形象转变 |
覃延佳 |
128 |
城市化语境下村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的再生产
——以武汉市郊区李庄元宵节习俗为个案的分析 |
林 磊 朱静辉 |
140 |
“这里发生的,就留在这里”
——在旅游广告宣传中销售不可言说 |
[美] 希拉·博克 著
程 鹏 译 |
14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李中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