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于鲁·瓦尔克:《信仰 体裁 社会:从爱沙尼亚民俗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爱沙尼亚] 于鲁·瓦尔克 (Ülo Valk)   译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8-13 | 点击数:3743
 


书名:信仰 体裁 社会:从爱沙尼亚民俗学的角度分析

作者:于鲁•瓦尔克 著   董晓萍 译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6月1日
外文书名:Belive, genr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丛书名:跨文化研究丛书·第二辑
精装: 150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32
ISBN:9787520200929
条形码:9787520200929

内容简介
   爱沙尼亚民俗档案化工作始于19世纪末,但民俗学者的研究仍倾向于芬兰学派,同时也关注民俗的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学居于主流研究地位。爱沙尼亚归属苏联期间,民俗学的主要工作是保存民俗档案和在新意识形态系统下从事学科建设。塔尔图大学参与了此前和此后国家教育体制的变迁与民俗学发展的全部历程。1991年爱沙尼亚再次独立,民俗学研究改变了苏联时期的孤岛状态,发展国际化研究。当代爱沙尼亚民俗学充满了争论、多样化的概念和研究问题。但它仍是一种系统的、批评性的对传统的研究。

编辑推荐
   近25年来,爱沙尼亚民俗学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就是改变从前民俗学的一国研究模式,转向了国际化的民俗学研究。民俗学者还打破学科界限,与相邻学科宗教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文艺学等加强对话,该著正是突破传统民俗学模式和学科疆界的一种尝试。

著译者简介
   [爱沙尼亚]于鲁·瓦尔克(Ülo Valk), 民俗学博士,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爱沙尼亚语与比较民俗学系教授,塔尔图大学文学与比较民俗学系原系主任,国际民间叙事学会(ISFNR)前副主席。芬兰科学院专家,兼《印度民俗学》杂志编委等多种国际职务。曾在印度阿萨姆邦长期从事田野作业。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宗教与民俗体裁理论、文化与社会、对话理论等,代表作有《黑衣绅士:爱沙尼亚民间宗教中的魔鬼现象》(FFC 276,赫尔辛基:2001)等。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志学和数字民俗学。主要著作有《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北京民间水治》和《现代民俗学讲演录》等。

目录

总序 I
前言 1
第一节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爱沙尼亚民俗学史 8
第三节 民俗学的互文性研究方法:魔法故事研究 31
第四节 人类学本体论的转向、亲历故事与人兽变形民俗 50
第五节 民俗与他者:传说构建社会现实 70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101
附录二 爱沙尼亚民俗学术语手册 113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李世武:《中国工匠建房民俗考论》
下一条: ·袁瑾:《地域民间信仰与乡民艺术:以绍兴舜王巡会为个案》
   相关链接
·[毕雪飞]寄寓神威:日本八幡信仰的多重面相·[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
·[祝秀丽]香骨生芳兰:浙江省海盐县秦兰传说浅析·[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
·[钟华青]广西富川县乡规民约碑刻初探·[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雅棉]女性庙事实践与信仰空间构建·[张歆]社会主义文艺与“新童话”话语实践
·[张天睿]权力与秩序的“社会宪章”·[张磊]生活的道义:乡村社会权力实践中的理势关系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张敦福]粑粑、night soil与有机肥的前生后世:一个生态可持续性议题
·[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
·[闫舒婷]神圣叙事与世俗逻辑:武后形象的地方书写及社会隐喻·[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熊婧彤]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