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刘博:《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源于广州的多案例比较研究》
  作者:刘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7-20 | 点击数:6097
 

书名:《节庆与地方认同:源于广州的多案例比较研究》

作者:刘博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5月1日
丛书名:新文化地理学丛书
平装: 304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9787100128803

 

 

内容简介
  从现实问题出发,探讨了全球文化与城市本土文化冲突与融合背景下城市传统民俗节庆重塑地方认同的问题,由此提出了本书的研究问题。对国内外地方认同理论与案例、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建构关系等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论,阐明了本研究的具体问题。对本书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文献研究,重新梳理广州迎春花市这一传统民俗节庆的历史演进与变化。对广州迎春花市在地方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揭示了文化记忆在迎春花市塑造地方认同过程中具有独值,世居居民、父辈移居者和新来者等不同群体地方认同建构存在差异等结论。总之,迎春花市建构起相对统一的地方认同。介绍广府庙会的由来及引发的广泛争议。分析广府庙会参与地方认同建构过程,认为地方性是广府庙会引发争议的关键、政府在建构节庆地方认同中具有重要作用,广府庙会地方认同建构过程是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总之,广府庙会建构出多元分异的地方认同。

作者简介
  刘博,女,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现任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从事地方认同,时尚品牌地理等方面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地方认同建构的文化政治
  第二节 城市民俗节庆中的地方认同
  第三节 地方认同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第三章 广州民俗节庆与案例选择

  第一节 广州民俗节庆类型
  第二节 广州民俗节庆与地方认同
  第三节 案例选择与研究过程

  第四章 广州迎春花市的地方认同建构

  第一节 迎春花市的形成历史
  第二节 迎春花市民间合法性基础与认同实践
  第三节 迎春花市习俗的扩散与变迁
  第四节 迎春花市成为地方认同建构的场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广府庙会的地方认同建构

  第一节 广府庙会的由来
  第二节 广府庙会合法性争议
  第三节 不同群体参与地方认同建构
  第四节 广府庙会参与者的地方认同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广州龙舟节的地方认同建构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广州龙舟节
  第二节 广州龙舟节的地方认同建构
  第三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相关研究检索情况
  附录B 调研材料
  附录C 访谈人员名单与主题
  后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精)》
下一条: ·李世武:《中国工匠建房民俗考论》
   相关链接
·[方云]赓续与再造:新中式生活景观的日常生活美学实践·[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余红艳 朱嫣然]吴地西施形象的诗性建构:以苏州为考察中心·[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吴玟瑾]从地景轶闻到全民记忆:嘉庆君游台湾传说的文本化历程研究
·[王丹 范继武]龙船会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平锋 丰滢]新加坡华语话剧与华人认同的在地化共变
·[马栋梁 郑璇]侗族劝世歌的和谐之道:文化认同下的柔性治理·[林玲]抗日战争时期炎黄神话的族源记忆和认同凝聚
·[林淳爽]仪式服饰符号的建构、强化和认同·[廖宇婷]融合性·庇护性·想象性:《格萨尔》民族信仰的三重属性
·[李玉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新疆巴里坤汉族英雄叙事结构与国家文化认同·[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
·[焦雅馨]晋南乡村龙王信俗的文化认同研究·[贾怡文]社区的联结与延续:老北京叫卖表演的文化认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