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万建中:打捞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
  作者:万建中 苑苏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9 | 点击数:5844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中的角色往往耳熟能详,但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论电影,迪士尼动画大片动辄票房近10亿元,而国产动画大多情节低幼、粗制滥造,《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圣归来》已堪称巅峰;论绘本,各种洋绘本深受家长和小朋友喜欢,国产绘本种类不少但口碑不尽如人意。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讲话中表示,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刻不容缓。第11期“议事厅”,新华每日电讯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建中,探讨中国民间故事为何“失落”?传统民间故事在当代有何价值?如何重新激活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

  采访:新华社记者苑苏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万建中

  是什么让我们遗忘了自己的故事

  ◎在过去,民间故事的传承是代际传承,比如说爷爷奶奶给孙子、外孙讲故事。现在这种传承被削减了

  中国是一个故事大国,中国56个民族都很爱讲故事、听故事,但是现在故事讲述的环境,已经不如以前。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故事的题材、讲述方式,包括所用的方言,大多产生于农耕社会,是先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这些故事的话语、情节,包括思想内容、主题,都带有农耕社会深刻的痕迹。

  我们的社会发展得太快,环境变化太剧烈,原来讲述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普通话的推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耕社会产生的这些故事,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讲述环境和讲述条件。加上生活节奏的急促,很多人无暇听故事,也不太愿意讲故事,也不会讲故事了。

  而与此同时,西方的这种白雪公主、丑小鸭之类的童话形象借助于影视传媒,不但在中国流传,在全世界都有流传。很多年轻人喜欢白雪公主的故事,但对牛郎织女、白蛇传的故事却不太了解。

  在过去,民间故事的传承是代际传承,比如说爷爷奶奶给孙子、外孙讲故事。现在也有爷爷奶奶带孙子、孙女,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讲普通话,认为自己的爷爷奶奶讲的家乡方言,不愿意小孩接受这种方言教育,唯恐小孩变“土”。

  我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很会讲故事,所以我们听讲都特别认真,希望老师赶紧把课讲完,剩下的时间好讲故事。但现在的小孩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了。在学校里,即便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老师也只能找一本故事书来读,而不会“讲”。

  为什么要打捞祖先留下的老传说

  ◎民间故事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去打捞属于自己的“故事”,不能让它就这样不断地远离我们的生活

  如今,讲述传统故事、传播传统故事的环境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但是为什么还要把传统故事打捞起来呢?因为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我们中国人基本的生活观念、道德观念、爱憎观念和美学情趣。对这类口头文学遗产,我们应该加以利用。

  为什么要加以利用呢?因为这些故事对我们现代人来讲,依然有教化、知识传播、娱乐和历史记忆的意义。我们是在故事中成长起来的,民间故事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去打捞属于自己的口承故事,不能让它就这样不断地远离我们的生活。

  故事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传统社会所有的哲学观念、思想观念、美学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在故事中都有反映。民间故事反映生活是最广泛的,也是最生动的,为人们最容易接受的。谁不愿意听故事呢,谁不愿意讲故事呢?故事让人们在快乐中获得思想的启迪。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敏之】

上一条: ·田仲一成谈战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
下一条: ·中国是保护世界遗产的典范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谢亚文]欧美民间故事女性讲述研究谫论
·[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