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3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3年会专区

[王政]汉魏六朝民俗诗的生产与艺术特点
  作者:王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06 | 点击数:3304
 

  ·中国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入选论文·   

  钟敬文先生说:“艺术在它的产生和发展上,是深切地和人们底实际生活发生着关系的。”(钟敬文《中国民谣机能试论》)钟先生这话是就民间歌谣生成而言的,推而广之,整个民俗诗歌的生产亦当如此。哪里有风俗生活的存在,哪里就有民俗诗体文学现象的发生。从汉魏六朝诗史看,它也的确涉及到民俗事象的方方面面,或是诗歌咏唱的内容,或是诗歌叙事抒情的背景,或是诗人创作的诱因,或其形式、形态本身(如民歌、谣谚)即民俗文化之要素,等等。故我们说,民俗活动对古之诗体文学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它不仅是诗之内容和形式的“旺盛源泉”,且当它被诗人吸纳到诗篇中后,亦使诗之意象、意境、情感、倾向、命意、旨趣乃至诗之艺术风格、诗中人物形象塑造等等,都会被打上深刻的“民俗烙印”。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卫泽]“以灰驱鬼”的习俗探究
下一条: ·[王学义]文化经营:民间信仰的生存策略
   相关链接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
·[王怡然]《如懿传》吐槽现象的话语生产与亚文化解读·[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孙正国]故事诗学的自主知识生产与理论创新
·[孙佳]中原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生产与价值重构·[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
·[宋赫]成为曲种:20世纪50年代曲种概念的生成与建构·[任宽]中国虎故事的历史演变及其自主知识生产
·[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吕文君]流动的祠堂:仪式中的宗族镜像与秩序再生产
·[刘欣 朱堃]新质生产力驱动民俗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林美静 赵梦泽]地方技艺的空间生产:江苏大豆类非遗文化聚落生成探析
·[李文文]算法时代的“数字灵媒”:短视频平台上占卜民俗的知识再生产与本土化重构·[纪秋悦]民国初期上海宝卷的书籍生产与知识阶层转型:以《针心宝卷》的书籍史为例
·[段湘怀]传统手工业社会的技艺伦理生产·[董秀团 杨识余]以菌为生:大理石龙村民的松茸日常与关系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