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高有鹏]民间文学学科的现代传统——歌谣研究者的民众立场与国家意识
——《歌谣》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七人谈
  作者:高有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07 | 点击数:5115
 


  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因此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事业融合在一起,启迪民众,鼓舞民众,构成学科的光荣。民主与科学的洪流挟裹了“五四”歌谣学,表面上讲,歌谣学提出的是“为学术的”和“为文艺的”,而实际进程中,却是“为民众的”。这是对中国传统学术格局的补充与丰富,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完全颠覆;一方面,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也不乏对民间社会的关注,不论是体制还是机制,都曾经以乐府等形式,倾听人民的声音;另一方面,士大夫阶层以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为典型,形成对国家社会责任意识的传统。“五四”时期更高举起“为民众的”学术旗帜,在事实上强化了倾听人民大众声音的学术导向。如此,收集整理下里巴人、引车卖浆之流下层民众中流传的民间歌谣,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即敢于直面现实,敢于走进民间。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也是有很多缺陷的,最突出者就是片面强调上层社会而不是国家与社会的全部利益,其实是一种为当权者服务的狭隘意识。官本位与财富意识在中国文化生活中成为主流,更显得形而上的民族大义、社会公正的意识之可贵。尤其是在民族危亡与社会危机的特殊时刻,文化整体意识常常成为英雄者的豪言壮语。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民族英雄与文化圣贤们更多出于无奈,如屈原、李白、杜甫、范仲淹、岳飞、文天祥,他们在当世非常孤独,并没有简单地被社会所认同。无疑,他们是人民大众的代言人,常常与权贵阶层相抵忤。而历史的正义选择却偏向了他们,因为历史文化发展遵守了礼失求诸野的规律。现代民间文学学科因此表现出崇高的文化品格与庄重的文化责任,即为民众阶层谋取文化权利,以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代替为皇权,以全社会的文化代替士大夫文化,其实是在强化文化全体即文化整体的思想观念。现代民间文学学科相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学术发展而言,是突破,而不是颠覆;是完善,而不是摧毁,尽管其后来大力提出颠覆山林文学、庙堂文学,要建立以民众为中心的文学。即使如此,民间文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面对强大的精英文化传统,要打破既定的学术垄断,努力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传达出民间社会最真实的声音与情感,所以常常充满悲壮的色彩。一个世纪的实践证明,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生机仍然在于其与民众的结合,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与胸襟。

       高有鹏(1964—),河南项城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间文学史与历史文献。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马克思恩格斯与民间文学
下一条: ·[陈连山]对《歌谣》周刊两个目的的再评价
   相关链接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杨丽嘉]边地回响:《盛京时报》所呈现的东北“歌谣运动”研究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屈文焜 屈小草]袁复礼:地学家的人文情怀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林旻雯]日据时期台湾地区歌谣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李燕]歌谣在《唐探1900》中的叙事功能与文化隐喻研究·[李佳益]民俗学史中的性别维度
·[何城禁]文本建构与学理反思:藏彝走廊南部地区多民族“格萨尔”搜集整理的学术史观照·[范夏苇]浅谈日本的中国宝卷研究
·[崔若男]从“national poetry”汉译看歌谣运动的文化民族主义取向·[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孙宇飞]1952-196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民间文学出版史
·[刘雪瑽]科学与妖怪 :学术史视角的井上圆了妖怪学·[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杨玉蝶]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