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祁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作者:祁庆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8 | 点击数:12494
 
 
四、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系统
 
意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解释。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Alfred Adler)谈及生活的意义时指出:“人类生活于‘意义’领域之中,我们所经验到的,并不是单纯的环境,而是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即使是对环境中最单纯的事物,人类的经验也是以人类的目的来加以衡量的。‘木头’指的是‘与人类有关系的木头’,‘石头’意思是‘能作为人类生活因素之一的石头’。假使有哪一个人想脱离意义的范畴而使自己生活于单纯的环境之中,那么他一定非常不幸:他将自绝于他人,他的举动对他自己或别人都毫不起作用,总之,它们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一直是以我们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它,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它们经过解释后之物。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这些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它们甚至是不会完全正确的。意义的领域即是充满了错误的领域。”(注:(奥)A·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第7页。)
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一种意义体系,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界直接感受并对这种感觉和自身的关系积极思维的结果。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发生对大多数人造成影响的那部分重要性形成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文化价值观的意义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共有的意义,是人们对一种事物的共同感觉和认知。意义只有在交流中,才有存在的可能。(注:参见刘云德:《文化论纲——一个社会学的视野》,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年,第54页。)
英国人类学家利奇(Edmund Leach )在《文化与交流》(注:Edmund Leach,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the use of structuralist anlysis in social anthropology,Cambring University Press,1976。中译本《文化与交流》,卢德平译,华夏出版社,1991年。)一书中,把文化作为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来把握,他认为人类文化就是各种传达信息的体系,人类行为的意义就在于它使各种传达得以实现。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群体共享的,每一个群体的个人所获得的文化都是习得的(注:参见(美)C.恩伯(Carl R Ember)、M.恩柏(Melvin Ember):《文化的变异》,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34页。)。那么,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怎样传承下来的呢?象征符号是文化传承的最基本的运载工具和传递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象征”和“符号”是两个常用语汇,汉语中二者意义有明显差异,大多场合下是不能相互替换的。然而,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译介过来的有关“象征”、“符号”理论,却是彼此相通的,都超脱出汉语的本义。英文中的symbol在中文里,既可译作“符号”,又可译作“象征”。
作为一门研究符号及符号使用行为的学科,符号学虽然与symbol紧密相关,但其术语不是直接使用symbol,而是采用了另一个由希腊文派生出来的新语汇——semiotics。这个词的词根在希腊语中意为符号。 11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c)将符号学这一术语引进哲学研究领域。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皮尔斯(Charler Sanders Peivce)、行为语义学家莫里斯(Charles Morris)都采用这一术语,试图在研究中建立符号的一般理论,莫里斯把符号学设想为关于象征性的综合科学,其中包括美学、认知社会学和心理学。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Ferdinand de.1857—1913)被公认为是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被看作是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之作。他指出:符号(sige,signe)是一个带有意义的物质性对象,由“符具”(signifies,signifiant,又译作“符指”)和“符指”(signified,signifie,又译作“所指”)组成,而符号学所探讨的是符具、符指与一定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的关系。一棵树的概念(符具)和由“树”这个单词(符指)形成的音响——形象之间的结构关系构成一个语言符号,而一种语言正是由这些符号构成的。索绪尔把语言看作是“表达概念的符号系统。”现代符号学发端于语言学研究,扩展到其他学科的文化研究。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在他的名著《人论》中提出了颇有影响的“人是使用符号”的定义,他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它们是组成符号之网的不同丝线,是人类经验的交织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使这符号之网更为精巧和牢固。”(注:《人论》,中译本,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3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车锡伦]清末民国间常州地区刊印的宝卷
下一条: ·[张冠梓]冲突与调适:南方山地民族的法律多元主义格局及其走向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陶子煜]当局者观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