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祁庆富]试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
  作者:祁庆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4-08 | 点击数:12497
 
一个民族的习俗对本民族成员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无论什么人,从小到老,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它。“习俗移人,贤者难免”。虽然习俗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人人都不知不觉地按照它的规范办事。各民族的“禁忌”、“习惯法”以及乡规民约等,都是具有某种强制性遵从的习俗。
习俗是每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同时,习俗的变异性也不容忽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认同的社会规范约束力的习俗或者消失,或者发生改变,如汉族的“裹小脚”,佤族的“猎头祭”,西南某些民族的“放蛊”以及打牙、黑齿等等。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本民族传统的凝合剂,又是本民族自我认同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屏障,因而,移风易俗只有在本族自觉自愿的条件下才会顺利进行,以外力强行革除一个民族的习俗就可能会激发强烈冲突和不良后果。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各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已属于非主统文化范畴,只要某种习俗不违背主流文化规范,就应该得到尊重,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明文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道德一词主要指各种人伦关系中的个人品质、行为规范,它与专指人伦关系和次序的“伦理”一词虽有细微差别,但在论及人的社会规范方面,其含义基本是一致的。因而人们习惯把伦理和道德并称。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是由习俗发展出来的。道德观是一种价值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道德传统和道德规范。道德由习俗发展出来,但又不同于习俗,是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是与非、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等进行评判的社会标准。道德与法律不同,违及法律要受国家机器的强力制裁,违反道德会受社会舆论的谴责。总体而言,中国少数民族更重伦理、重家庭、重群体,各民族普遍保留着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热情好客、待人以诚等传统美德。道德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许多现象在一个民族被看做善,在另一个民族被视为恶;有些行为在一个民族是正常的,而对另一个民族来说却是不能允许的。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地区纳西族的“阿注婚”,当地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在其他民族的道德观中,却是不能容许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多样性,生长在不同基础结构之上的道德习俗的差异性是十分突出的。同时,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渗透,道德习俗的趋同性也很明显。
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并实施的,以强力制裁为手段的社会控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本民族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是指自原始社会产生的、以社会风俗习惯评判是非并实施群体制裁、为社会成员所公认并遵从的行为准则,是一种不成文法,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制度性和民俗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习惯法规范。民主改革以前,西双版纳傣族宣慰司署订立的法规,有民刑诉讼、封建负担、等级制度、农田水利规定等等,这些法规虽然是本民族政权机构制定的,(注:参见《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范》,《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三)》,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26—36页。)有的还用本民族文字规范化,但其本质仍属于习惯法范畴,因为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以社会习俗规范为约束力的。侗、苗、布依、水等族的村社组织款都有习惯法“款约”,包括处理款内有关生产、婚约、债务及偷窃等事宜的法规,款众必须严格遵守,违者处罚。在一些民族中,曾存在一种以超自然力量来鉴别和判定人间是非真伪的习惯法,研究者称之为“神判”。这种习惯法形式奇特,惩治手段严酷。其特点是在当时看来无法依靠人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某个疑难纠纷时,便求助于“神”的力量来判决。通常是以一种极端残酷、危险乃至致命的方式加之当事者身上,凡能经受考验过关者,被认为是神佑,表明其清白无辜,反之则被认为遭神谴,而被判定有过有罪。这是一种最高和最后的判决手段,当事者必须无条件接受。神判法种类繁多,捞油汤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其做法是将一锅水或油烧至沸点,投进某种物件,令当事者赤手伸入汤中将物件捞出,以其手上皮肉是否被烫伤作为判定是非的依据。这种习惯法在西南地区彝、怒、傈僳、佤、珞巴、苗等族和@①人中都流行过。(注:参见夏之乾:《神判》,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8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车锡伦]清末民国间常州地区刊印的宝卷
下一条: ·[张冠梓]冲突与调适:南方山地民族的法律多元主义格局及其走向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
·《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40年,诠释民俗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的独特价值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
·[杨李贝贝]守护边地文学:《边疆文艺》及其生成·[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陶子煜]当局者观
·[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秦天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的创新传承策略探析·[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