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1]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39726
 
中山装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革命和意识形态的象征性,亦即在西装基本样式上渗入了中国的传统意识和革命意识形态[25]。据说孙文把早期的七纽扣改为五纽扣时,就是要象征“五权宪法”[26](一说象征“五族共和”);中山装的四明兜,志着“礼、、廉、耻”四大美德(《管子牧民》所谓“四维”);兜盖呈倒山形笔架式,象征革命要重用笔杆子(知分子);明兜的四粒蕴含人民有“四权”之意[27]领的颈收,被认为是应对力与危机的象征。有的裁缝师傅还认为,中山装袖口的三个扣代表三民主,而四只加盖的明兜则代表四海心等等。由于中山装是基于孙文及其革命党人的政治理念而人为创制的,故蕴含着创制者烈的主意愿和设计理想,其象征性的特点也就显得尤为突出。
中山早年曾穿着过中式礼服、西服和日本学生制服等,但他晚年却主要只穿中山装。在孙文个人魅力的影响下,同时也受革命党人的响应及民国政府的推行影响,中山装迅速风靡全国。1929年,民国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将中山装规定党政官的礼服。当时的《法》也有定,官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着中山装;春、秋、冬季用黑色,夏季用白色。大约到40年代前后,中山装终于普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基层,并逐渐渗透到边远社区。当时在一般的县城里,大凡公务人员均多穿着中山装。这种情形反映了新兴的国民国家之在建构“国民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深刻地说明了国家机器和制服、礼服之间的深刻关联。实际上,这种情形也为50年代以后中山装逐步发展成为所谓的“干部服”[28]奠定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
1949年10月,中国发生了政权的交替。新中国革除了民国政府时代的很多政策、举措,却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山装的遗产,包括其内涵的民族主义、革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象征含义,并使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自称是孙文及其革命事业的追随者和继承者之外,新中国政府事实上既没有必要,也已经无法在传统的中式服装、西装和中山装之外再一次进行服制的改革。换言之,曾经涉及国人形象和中国人“民族服装”的服制改革,经由孙文等革命先行者们的改制实践已获得了成功,中国社会对此也已经做出了肯定性的选择。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纺织和服装工展,人民穿衣问题逐步获得了解决[29]。与此同时,中山装也更加普及了,不党和国家领导人穿,全国广大的干部、工人、民、学生和知识分子也都穿。截至80年代中期,中山装一直都是中国男子的基本服装。对于海外来说,它甚至堪称“国服”;但在国内,它则往往被认为是汉民族的主要服装。
中山装的款式在50年代以后,也曾有过一些改变。例如,可能是受“列宁装”的影响,翻折领变尖,上下贴兜的形式有所简化等。从50年代起,还产生了所谓的“毛式中山装”[30](或称“人民服”),它几乎成为国家领导人、各级干部和出国人员的标准制服。和民国时代相同的是,毛式中山装也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与政治艺术中不仅是现代革命者及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一直是中国式民族主义的基本符号之一[31]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在民国时代,还是在新中国,中山装都对现代国家体制之下的各种“制服”产生了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例如,民国时代的军队服制等,基本上就是以中山装为原型的。50年代的毛式中山装,实际上也曾影响到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元服装的造型;自1984年元旦装的“中国八三式警服”,其基本款式也是取材于中山装。对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解放军军服、民间仿制的军便服和红卫兵服装等,也都可以在中山装的延长线上获得某种程度的理解。
作为20世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样式之一,中山装从革命先行者孙文的创制到毛泽东的继承与发展,先后得到了民国政府和新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广。由于中山装被认为具有以民族主义和反帝、反封建为基调的意识形态属性,故尽管它实际上原本具有西式服装传统的由来,却依然被中国人在民族心理层面上将其认同为“民族服装”,同时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广泛认知。中山装的崛起,迎合并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服装史上西服平民化以及西装中国化这一社会文化变迁的总趋向。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极端化走向,中山装在“文革”期间得以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但是,在随后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山装的印象却逐渐地在社会公众中发生了朝向“保守”、“僵硬”和“死板”、“封闭”的转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生活的日益民主化,中国社会从以中山装为基调的“制服社会”迅速地实现了朝向一个瞬息万变的“时装社会”的转型。所谓“时装社会”的特点,一是和国际时装潮流相互接轨,二是服装文化的变迁和流行呈现出加速的趋势。近20年来,中国人纷纷脱下了单调的中山装,而开始追求五彩缤纷和独具个性的时装,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山装之权力象征性的丧失或至少是意义的衰减。然而即便是现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和情境下,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电视节目主持人或某些艺术家们,往往也依然会通过中山装来表达自己的信仰、立场、民族自尊、自信以及怀旧之类的信念与情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1: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北方麦黍文化论证
   相关链接
·[符腾]浅谈海南女性与旗袍文化的传承之我见·中山装回归背后的文化自信
·[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