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周星]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有关“民族服装”的社会文化实践[1]
  作者:周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39720
 
注释:

[1]本文原载杨杨源、何星亮主编《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8月。
[2]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之一,可能与“族”、“中国人”等与“民族”范畴有的概念极具复杂性和灵活性有言之,“民族服装”问题点并不在于“服装”,而在于“民族”。
[3]只是考虑到使问题简化的需要,而没有使用“民俗服饰”和“民族服饰”。也就是说,本文集中讨论“服装”,而暂不涉及“妆饰”。
[4]阿部治平著《黄色的大地 悠久的村落——黄土高原生活志》(日文)第103-108页,青木书店,19939月。
[5]杨景震主编《陕西民俗》第156-17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5月。
[6]惠焕章著《关中百怪》,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12月。
[7]张卫东著《客家文化》第146页,新华出版社,199112月。
[8]林嘉书《闽台风俗》第27-3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2月。
[9]周国茂著《贵州民俗》第147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1月。
[10]钱民权著《上海乡村民俗用品集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月。
[11]郑土有主编《上海民俗》第212-213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12月。
[12]魏采苹、屠思华、朱庆贵“江苏吴县胜浦前戴村妇女服饰调查”,张紫晨主编《民俗调查与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0月。
[13]山曼等著《山东民俗》第8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6月。
[14]参阅王辅世主编《中国民族服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0月。韦荣慧主编《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9月。杨源编著《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1月。
[15]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贵州省志民族志》第120-125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10月。
[16][]荻村昭典著,宫本朱译《服装社会学概论》第6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4月。
[17]参阅邓启耀著《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有关章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4月。
[18]参考王智敏著《龙袍》,(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948月。
[19]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89-9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月。
[20]有关中国第一套中山装的发明权,争议颇多。一说中山曾偕黄前往旅日华侨氏的同昌呢洋服店,将制中国新服装的意愿委托给了张等服装界的华侨。他们采用西装造型和制作技,参照日本学生装、士官服,并融入中国服饰传统要素而设计了后来的中山装。二说孙中山大约在1923年前后,委托越南河内洋服店的华侨黄隆生设计新的服装款式。黄参考多服装品,最后以英国学生制服为蓝设计并亲制好品,受到中山和革命党人的迎。第三种说法是孙中山亲自设计,由上海亨利西服店裁制作出第一套具有民族特点的便服装,亦即中山装”。第四种说法认为,是浙江奉化籍的帮裁(专门剪裁制作褂和中式襟服装的裁缝被称为“本帮裁缝”,与之相对应,专门剪裁西服或各种西式服装的便是所谓“红帮裁缝”,“红帮裁缝”系“奉帮裁缝”的讹称。“奉帮裁缝”也就是出身奉化的裁缝)王老板和他在上海创设的“昌祥呢西服号”,制作了中国第一套中山装。更多的意见,请参阅山内智惠美著《20世纪汉族服饰文化研究》第105-106页,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第555页,宁波出版社,2002年10月。
[21]《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177页,中华书局,1985年。
[22]参考《政府公报》第157号,191210月。
[23]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服饰通史》第555页,宁波出版社,200210月。
[24]徐清泉著《中国服饰艺术论》第271-273页,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月。
[25]孙世圃编著《中国服饰史教程》第195页,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7月。
[26]所谓五权,是指行政、司法、立法、考察”;所谓五族,是指“汉、满、蒙、回、藏”。
[27]亦即所谓选举制、免、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2008-10-7 21:2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
下一条: ·[乌丙安]中国北方麦黍文化论证
   相关链接
·[符腾]浅谈海南女性与旗袍文化的传承之我见·中山装回归背后的文化自信
·[杜佩红]民族、女性与商业·[周星]新唐装、汉服与汉服运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